![]()
晚上10点钟,65岁的李大爷还在和老伴散步。他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自信地跟老伴说:“都说11点前睡觉就不算熬夜,我每回差不多12点上床,这不也挺健康的吗?”
看似随意的习惯,却让李大爷最近连续早晨头晕、记忆力下降。
去社区医院一查,医生却摇头:“您的生物钟全乱了,晚睡远比想象的更伤身!”李大爷满脸疑惑:难道“熬夜”不是睡得晚点这么简单吗?
其实,关于熬夜的界限,很多人都以为“11点以后才叫熬夜”。但研究发现,真正让身体受损的,并不是某个“圆整”的时间点,而在于人体生物节律的错位。究竟几点以后睡觉才是真正的“熬夜”?
接下来,我们就用最新研究,带大家揭秘真正的熬夜时间,许多朋友看到第3点可能会大吃一惊,快看看你是不是也“伪早睡”了?
在大多数中老年人看来,熬夜=睡得晚。很多人以为,只要在午夜12点前睡觉,都不会伤到身体。而事实上,权威研究已经明确指出,“熬夜”并不只是量的延迟,更是节律紊乱的“质”的问题。
哈佛医学院睡眠实验室通过对1.2万名40-70岁志愿者的作息规律跟踪后发现:晚上10点半之后才入睡,哪怕保证7小时睡眠,心血管疾病风险依然高出18.1%;长期午夜后入睡,患糖尿病、认知障碍、肥胖概率分别增加24.7%、17.6%、16.9%。
这是因为人体生物钟(昼夜节律)调控着激素分泌、免疫系统运作和细胞修复等关键任务。最佳睡眠窗口是在晚上9:30-10:30之间。
这个时段内,大脑开始分泌褪黑素,入睡效率和质量最高。而超过这个窗口,特别是23点后还没入睡,大脑和器官疲劳堆积,逐步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隐形威胁。
很多人习惯10点半甚至更晚才上床,“凑满7小时”就以为自己没有“熬夜”。但生物钟的错位导致睡眠结构紊乱,即使时长合格,疲劳和炎症反应依然居高不下。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睡得足,身体却总不舒服”。
![]()
许多人觉得自己“扛得住”,实际上一系列亚健康状态正在悄悄累积,三大风险极易被忽视:
心血管系统压力陡增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显示,睡眠时间每晚延后1小时,血压异常风险上升13.9%。睡太晚,大脑负责修复血管的自噬进程受阻,动脉斑块堆积加快,早期高血压和心梗风险成倍增长。
免疫和代谢通路紊乱
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观察数据表明,连续30天入睡晚于23点,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平均升高21%,感染概率升高约1/5。熬夜还抑制了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易感人群夜间晚睡,半数血糖波动加剧。
![]()
大脑认知力受损与情绪波动
权威数据指出,40-60岁群体连续三个月22:30以后入睡,记忆力下降概率提升17.8%,焦虑抑郁色指数评分增加12%。睡眠剥夺综合症增加脑雾、易怒、反应变慢,有些人甚至出现瞬时记忆丧失。
你是不是也有“感觉没啥、其实状态越来越差”的体验?别抱侥幸,时间久了,损失不可逆转,尤其是慢性疾病家族史人群,风险会进一步放大。
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而是23点后入睡,身体就已进入“熬夜”预警。实际上,多项指南建议:最佳入睡时间为21:30-22:30。每超过半小时,健康风险就会叠加。
想改善,请这样做:
固定作息,规律入睡: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哪怕周末也别“报复性熬夜”。稳定生物钟,可让疾病风险下降13%-27%。
睡前不玩手机、不饮酒、不暴食:电子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释放,晚间饮酒会扰乱睡眠周期。临床数据显示,这两项习惯,约提高失眠率9.1%。
20分钟睡前放松,创造仪式感:洗个热水澡、泡泡脚或听舒缓音乐,有助大脑进入浅睡眠准备状态,平均缩短入睡时间15-20分钟。
卧室光线温和,保持凉爽安静:22°C左右、无杂音光污染,可显著提升深度睡眠时长6-9%。
充足白天阳光暴露:白天多接触自然光有助于晚上按点入睡,昼夜节律调控良好,慢病风险降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