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刚睡着半小时,突然四肢一抖,“哇”一声就哭醒了?一点小声响就吓得一激灵,好久都哄不好?你是不是也常听老人说“孩子吓到了”,除了心疼却束手无策?
![]()
![]()
我当年带双胞胎时,两个孩子都是“高敏感宝宝”,曾被同样的难题折磨到崩溃。直到请教了一位带娃经验超过十年的金牌月嫂,她一句话点醒了我:“别总想着缺钙,小宝宝‘神魂未定’,你得帮他‘安神’。”
她告诉我,婴幼儿神经系统就像一台崭新的精密仪器,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场“海啸”。很多夜惊、哭闹、睡不踏实的根源,并非身体缺什么,而是日常保护没做到位。
![]()
![]()
她分享了三个被很多年轻父母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安神细节”,效果立竿见影:
第一件:天黑后,坚决不做“刺激性”互动。
很多爸妈下班晚,喜欢在睡前跟宝宝玩“举高高”、“躲猫猫”等大笑大闹的游戏。这会让宝宝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即便睡着了,神经也无法平静,极易夜惊。真相是:睡前1小时,氛围必须“降温”,只进行轻柔的抚触、哼歌、讲悄悄话。
第二件:避免“突然”的声光刺激。
比如在安静环境中突然打开高分贝的电视、在暗房里突然开大灯。正确的做法是给予“缓冲带”:开门前先轻声说句话,开灯前先用手遮住宝宝眼睛,让环境变化有平缓的过渡。
第三件(最易忽略):妈妈的情绪,是宝宝最好的“安定剂”。
宝宝能像雷达一样精准捕捉抚养者的焦虑、烦躁。当你心神不宁、匆匆忙忙时,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不安定的气场”,从而变得焦躁。真相是:你先放松下来,宝宝才能获得安全感。 抱他之前,先做三次深呼吸。
![]()
带娃的学问,往往就藏在这些最朴素的生活细节里。理解了宝宝恐惧的源头,用耐心和细心为他搭建一个“可预测”的安稳环境,你会发现,那个小天使般的安稳睡眠,其实触手可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