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有的新车才上市几个小时,官网就跳出“小订突破2万台”的弹窗?看着挺牛,可你跑去4S店一看,展厅冷得能拍鬼片。人呢?订单呢?这戏演给谁看?
![]()
其实圈里早不是秘密了。吴佩老师前阵子直接掀了桌子,说很多品牌发布会一结束,海报立马发出去,“小订过万”四个字打得震天响,可那数据压根儿还没影儿。广告公司早就和厂家对好了时间线,管你有没有人下单,到点就发,一个都不能少。图啥?哄老板开心呗。领导一看数据漂亮,脸上有光,KPI看着也顺眼,至于真实市场反应?那都是后话。
![]()
但这事儿现在早就不是编个数字那么简单了。听说有黑产专门干这个,一整套流程下来,从虚拟下单、IP分散、用户行为模拟,再到经销商配合锁单返利,环环相扣,跟拍电影似的。有博主扒过账,想造个“小订3万”的势,光给黑产和广告公司的钱就得100多万,再加上员工内部认购补贴、经销商返点,总投入轻松飙到两三百万元。这哪是营销,简直是烧钱行为艺术。
![]()
最绝的是,这套玩法几乎把整个车企链条都卷进去了。厂家默许,广告公司策划,黑产执行,连经销商都得帮忙凑数。表面上订单火爆,实际上门店门可罗雀,试驾车落灰都没人擦。可消费者哪懂这些?尤其新品牌推新车,大家心里没谱,一看网上全是“抢疯了”,立马跟风下单。结果呢?等到提车才发现,身边根本没人买,自己成了少数几个真金白银接盘的“大冤种”。
![]()
孙少军说过一个挺实在的判断标准:别看网上传得多邪乎,直接去店里转一圈。买车不是买菜,小订之后八成会去试驾。要是订单刷得飞起,店里却冷冷清清,那基本可以判定,数字是P的。反过来,如果门店人头攒动,哪怕是凑热闹,至少说明热度在,风险也小点。
![]()
说到底,这股风还不是被逼出来的?现在新车一个月上好几款,名字都记不住,品牌更是多如牛毛。没点声量,连水花都溅不起来。可真要靠产品说话,又怕市场不买账。于是干脆先造个“爆款”假象,骗过投资人,骗过媒体,再骗一波犹豫的消费者。至于后续销量塌方?随便找个借口就行,比如“交付周期跟不上”“竞品突然降价”。反正发布会的高光时刻已经拍完了,能剪成宣传片用一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