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世博文化公园的“双子山”之后,浦东又要造山了!
前段时间,浦东新区官网公示《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吴淞地区DWS-11单元(三岔港楔形绿地)01、02、03、04、08、11、16、17等街坊专项规划》(草案)。
根据草案,浦东高桥的三岔港片区,即将启动一座规模更宏大的人造山体——“翡翠山”。届时,这座山体与山顶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江海楼”组合,总高度将逼近百米,超越“双子山”成为上海最高的人工山体景观。
![]()
战略定位:“上海之门”的生态文化新城
三岔港楔形绿地地处长江、黄浦江与蕴藻浜三水交汇处,被誉为“上海之门”。在《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的蓝图中,这里被赋予了“生态文化地区”的核心功能。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大吴淞地区DWS-11单元,总面积约为5.25平方公里。其中新编区域范围东至双江路、南至港城路-凌横浜-毛家浜-江东路-严家港、西至黄浦江、北至外环高速,面积约4.01平方公里。局部调整范围包含由凌横浜-港城路-规划一路-规划三路围合的区域,由港城路-双江路-规划二路-规划六路-规划十路-规划五路-康悦路围合的区域以及由严家港-双江路-江东路围合的区域,面积约1.24平方公里。
其开发模式摒弃了单一功能区的思路,采用“生态+文化+居住+产业”的复合型发展路径,不仅为上海“北转型”战略提供关键支点,也为超大型城市的滨水区域更新提供了新范式。
![]()
三岔港楔形绿地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片五廊”的空间景观架构。
“一心”指生态翡翠绿心,即围绕翡翠山、清洲湖打造片区的生态核心;
“两轴”指沿黄浦江展开的滨江文化轴和与大吴淞宝山十里画卷相对应的韧性生长轴;
“三片”指三大主要功能区,包括艺海科普港湾、创新人文社区与滨江森林公园;
“五廊”指指状放射的五条生态廊道,包括江口廊、人文廊、外环廊、森林廊、活力廊。
其中,翡翠山与江海楼是点睛之笔。山体本身不超过50米,但加上山顶的江海楼,总高可达100米。江海楼建筑面积约10172.4平方米,80%为商业,20%为文化设施。未来,登临此处,俯瞰三江交汇的壮阔景象,将成为上海全新的标志性体验打卡点。
![]()
住宅规划:梯度化布局,构建多元社区
根据草案,规划范围内新编区域以绿地、水域用地为主;滨江地区、沿湖地区重点布局文化设施及商业用地;北部生态地区布局一处医疗设施用地。调整区域主要调整内容为将凌横浜沿线其他绿地调整为公共绿地,增设跨河慢行桥梁,打造高品质景观带;将现状10号线沿线公共绿地调整为其他绿地。保留现状住宅用地,将02街坊东南侧其他绿地调整为二类住宅用地。
建筑规模:规划范围内总建筑面积约140.91万平方米,其中新编区域总建筑面积约61.95万平方米;调整区域总建筑面积约78.96万平方米。
开发强度:新编区域结合城市设计空间格局及TOD开发导向,规划商业商办地块容积率基本在1.6-2.5之间,规划文化地块容积率基本在1.3-2.5之间。调整区域地块开发强度较原控规不变。
建筑高度:新编区域以清洲湖及韧性生长轴为中轴,建构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沿湖主要布局24-45米建筑;外围主要布局45-60米建筑;滨江地区主要布局40米以下公共建筑。调整区域地块建筑高度较原控规不变。
![]()
交通配套:短期成短板,未来轨交可期
交通是目前该片区最大的短板。尽管地铁10号线已触及板块边缘,但辐射能力有限。区域发展的真正转折点,在于规划中的21号线北延伸段和26号线(大环线)。若能实现双轨交汇的TOD开发,将彻底激活区域潜能,无缝链接吴淞、金桥、张江等核心板块。
然而,轨交建设周期漫长,预计建成至少是2035年以后。当前,外环隧道的通车虽提升了区域可达性,但在轨交梦想照进现实之前,庞大的住宅供应将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三岔港楔形绿地的规划,是一次关于自然与城市如何共生的前沿探索,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传承。当翡翠山与江海楼在黄浦江畔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新高度,更将成为连接上海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
这幅宏伟的蓝图,既承载着重现“宝山”气象的历史情怀,也寄托着建设“公园城市”的绿色愿景。尽管它的完全实现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周期与耐心,但每一步推进,都在为上海这座全球城市,书写着北部门户的崭新篇章。
来源:浦东政务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