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根木头,长度十几厘米,两头削出两个尖头,再找根长木棍,或者板子,一套极其简陋的玩具就这么形成了。俗称,打ler,三声,却找不出这个字,到底怎么写,再搜搜,那就算打耳儿吧,虽然并不那么精准。
耳儿的构造,也要讲究,孩子自己削,往往不太办事,大人出马,就显得厉害了,既然是削尖头,到底多尖?如果是太尖,那容易断,战斗力锐减,没啥意思,那要是不尖,又打不起来,也是失败。所以,尖头之削,颇见功底,考验的则是大人的水平。
一小截木棍,底下垫着一个木头,一手扶着,一手拿着锋利的斧子,向着木棍上削砍而去,一下子下去,木屑横飞,崩在身上,疼得酸爽,每每如此时刻,大人都在喊:起开,起开,看拉屎也不看劈柴。
虽然,削耳儿不是劈柴,也跟劈柴十分类似了。大人们就是生怕出个意外,耳儿没削成,倒是把看的孩子给弄伤了,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少不了要喊。
先削一头,再削一头,再修修补补地削一削,也就基本上成型了,一款耳儿拿在手,翻来覆去地看几眼,似乎是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程一般。接下来,即是孩子的战场了。
说是孩子的战场,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打耳儿这活动,有的大人也会亲自参与其中,每每如此,都会被孩子嫌弃,更是有周围的娘们絮絮叨叨:你看看,多大的人了,还跟孩子抢来抢去,没出息,没出息。
大人总不管,娘们说得越厉害,他们往往越是兴奋,似乎自己被重视了一般,跟孩子抢得反而更厉害了。
怎么打呢?先把削好的耳儿放在地上,由于耳儿的两头削尖,是空档,所以,只有轻轻一敲,耳儿就会腾空而起,趁着在空中的时间,用手中的木棍狠狠打击,让其往前行进,落地,从耳儿固定的地方到新落地的地方,这块距离,就是定输赢的依据。
比赛开始,定下打的次数,最终谁远,谁就赢了。这样的粗粝的比赛,需要一个宽阔的场地,因为不知道有的人有多厉害,到底能够打的多远。
打耳儿,其实也算是个十分危险的游戏。因为耳儿之两头,都是尖的,再加上打耳是长度决定胜负,总是用尽力气打去,方向,力度,不小心就会伤及无辜,酿成悲剧。
到底是谁发明了这款游戏,又到底是谁取消了这款游戏,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来打捞去,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答案或许就是这样吧,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想玩,却找不到其它,那就只能自己制造些玩具,你制造了觉得好,大家纷纷效仿之。
但诸如打耳儿这样的粗粝的游戏,往往也只能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才玩,当物质变得丰富多彩的时候,这些都被抛弃地远远的,再也不会有人搭理。
它们是不是真的存在过,都会成为一个悲惨的问号了。
以下是广告部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