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索尔弗兰克中将近日公开宣称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逻辑很清晰——一旦局势恶化,北约就可以把兵力推到俄罗斯家门口。这并不是在展示实力,而是在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动员、集结、机动、前推,把节律调整到“真打也能接得住”。
欧洲正在为和俄罗斯打仗做准备。夹在风口上的是小国,这是生存的判断,不是看热闹。北约最近演训频繁,科目涉及远程投送、多国联动、东向通道,区域越靠东、参与越深,直接看来是在为某种场景做准备——安全保障与心理动员的界限正在缩小。
![]()
俄罗斯不躲闪:演习、部署、话术全跟上,节拍对上,你来我往。拉夫罗夫直言:欧洲一些国家的行为就是备战,同时强调中俄“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对外是划界限,给欧美看不抱团吓人;对内也是对中国的保证,尊重中国战略自主,避免亚洲方向误读。这样比较稳妥,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德国把“生存威胁”摆到桌面上了,这就等于战时动员。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为军备扩张、财政倾斜和产业投资争取更多的支持以及预算。俄方反驳称“为军费服务”,并且指出德国社会“反俄狂热”,呈现出的是理性退场、标签上位的氛围。
![]()
从课堂到媒体,“俄罗斯威胁”的叙事一直持续并且系统地扩散开来,签证限制、交流中断。北部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芬兰、瑞典加入之后,波罗的海缓冲地带几乎不复存在,误判的风险很高;边境误报或者雷达出问题都会被舆论放大为敌意。
“混合战争”频繁出现,无人机、网络攻击、信息战、基础设施破坏等难以完整证明,越难证明越容易造成紧张,社会上形成了“解释无效、怀疑优先”的危险逻辑。塞尔维亚的处境很为难:历史上和俄国关系密切,现实中又依赖欧盟;一旦兵戎相见,小国连选择阵营的时间都没有。
![]()
北约在加速:演训范围扩大、跨境程序加快、后勤连接打通,综合信号就是“需要时,路通、人熟”。俄方反制也对等进行,双方都表示“不想打”,但都在做“打得起”的准备,真正让人感到不安的就是这种张力。社会层面也随之改变:军工加班、预算增加、教育养老等分配问题被暴露出来;安全被“速度”所定义,但是速度并不等同于安全。
拉夫罗夫表示中俄之间没有“结盟”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不要“误读、误判”。对我国而言,稳定最为重要,把关系放在合作而不是针对第三方的框架下,留出回旋的空间,谁的政策更稳,谁就拥有主动权。德国“生存威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凝聚人心,用得过头就会自我束缚,一旦舆情变成非黑即白,对话的空间就会被挤压没有。
![]()
“准备好了”应为最低要求而非选择。安全主要靠的是后撤一步的自制力,而不是前推兵力。欧洲真正重要的东西就是能源、贸易、科技,底盘做扎实了比在方向盘上硬掰要好得多。塞尔维亚的迟疑、德国的强硬、俄罗斯的划线、北约的加速,拼出了现在的欧洲。
欧洲目前可以做的几件事:真正地用好军事热线,突发对表,缩小缝隙。演训信息公开,时间、地点、科目明确,减少猜疑。有关“混合战”的指控可以有证据就拿出证据来,没有证据就不要拿来鼓动。民间交流不能一刀切,要留得住人与人之间的桥。降低媒体的激进倾向,去掉战争相关的词汇,把理性还给人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