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六点,家住上海虹口区的陈大叔,端着一杯热茶在阳台上踱步,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他总觉得,只要天天喝茶,身体就能“打通经络”,气血不瘀,关节也灵活。可是最近,他突然发现小腿偶有酸麻,朋友建议换个茶叶试试。
于是,陈大叔带着疑问去医院咨询,被医生一句话点醒:“喝对茶很重要!有些茶叶偏寒凉,不适合天天喝”。
难道,“茶叶打通经络”只是心理安慰?到底哪些茶更适合自己的身体?复旦大学的新研究又有了新结论。
![]()
这些让陈大叔心头疑云顿生,而大多数人可能和他一样,忽略了一杯茶背后的大学问,你喝的茶,真的“归”对了你的体质和需求吗?
答案出乎意料,茶虽好,未必人人适合,每一种茶“归经”各不相同,有效发挥,讲究门道。究竟真相如何?我们往下看。
“经络畅通”在传统中医观念中,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喝茶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在养生爱好者和中老年群体中尤其盛行。
大家常听说,“茶叶能帮身体通经络、祛湿气”,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最有效的食品。但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
![]()
最新一期《中草药》杂志中,引用了复旦大学团队一项覆盖3280名中老年人饮茶习惯的研究,发现长期合理饮茶确实与血流指标改善、炎症水平降低有关。但研究人员也提醒,“不同茶叶的有效成分、药性归经其实差异极大”,不能一概而论。
绿茶富含茶多酚,抗氧化能力强,适合肝火旺、热气重者,有助于缓解“头重胀痛”“口干舌燥”的人群;红茶则更温和,归于心、脾经,适合手脚冰凉、胃寒体质人士,可以辅助改善寒湿困扰;普洱茶,归脾胃,可助消食、降脂,对于肠胃不佳、油腻饮食者有更好作用。
权威医学共识认定:饮茶辅助改善循环功能、抗氧化,属于“生活方式干预”范畴,绝非灵丹妙药,更不能代替正规医疗干预。
![]()
如果按照个人体质选择、适度饮用茶叶,长期坚持,身体的确会悄悄发生“正向变化”。复旦团队跟踪调研半年,发现有喝对茶习惯的人群,出现这三大变化尤为明显:
微循环能力提升
研究数据显示,每周饮用4次红茶或普洱茶的中老年受试者,微循环速度提升12%,手脚麻木、肢体寒凉感发生率下降了约15.3%。“晒太阳+喝对茶”,血液流通的改善尤为显著。
消化系统负担减轻
喝普洱、熟普的群体,腹胀、口干等胃肠不适频率降低了17%;恰当饮绿色茶饮,部分受试者肠道炎性标志物也出现2.5~7.2%的下降。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可帮助“清洁肠道”,让身体更通畅。
![]()
部分慢性炎症干预作用
绿茶中丰富的多酚抗氧化,可帮助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数据显示长期饮用绿茶人群该指标较不饮者降低约11.7%。炎症反复,让气血“郁结不通”,饮茶成了辅助调节的新办法。
不过也要提醒:茶叶不是“万金油”。阴虚火旺、失眠、多汗、肝肾疾病人群,饮茶需分茶、分量、分时段,盲目而为反易加重不适,生活中“茶喝对”比“喝茶多”更重要。
为了让喝茶真正帮身体“打通经络”又保障安全,权威专家总结下列建议,方便你马上用:
辨体质选茶品:体质偏寒、易腹泻人宜选熟普、红茶,不宜贪凉饮绿茶。口干、口苦、易上火者可适量饮绿茶。
![]()
时间选择有讲究:上午9-11点/下午3-5点饮茶利于吸收且不扰睡眠。睡前2小时、饭后半小时内避免饮茶。
浓淡适宜,避免空腹:饮茶“浓不胜淡”,过浓刺激肠胃、影响吸收;每次以150-200ml为宜,一天不超过3-4泡。
特殊人群谨慎:心脏功能不全、肾病、严重贫血者请在医生指导下喝茶,孕妇、儿童及神经衰弱者建议不饮或极低量饮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