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最近频频占据欧洲媒体的头条。一些德国媒体更是语出惊人,表示中国手里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土王牌”,欧洲对中国的依赖被严重夸大。德国媒体引用了一组数据,看似有理有据:欧盟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原料总额不过几百万美元,这在庞大的中欧贸易体量中连个浪花都算不上。
就在当中国在10月9日宣布加强对稀土及其相关技术的出口监管时,G7国家紧急磋商,欧盟企业短短几周内提交了2000份出口申请,这说明什么?又为什么这些企业宁愿配合中国的审批流程,也要确保供应不断?难道真如德媒所说,中国根本没牌可打?欧洲的底气,其实只是嘴硬?
![]()
欧洲的“心跳加速”,源自对自身短板的清楚认知。虽然德媒强调稀土贸易额占比极低,可他们也没法否认一个现实:德国75%的稀土依赖中国,欧盟整体对中国依赖达98%。
不是说断供了欧洲就会立刻崩溃,而是这几千吨高纯度稀土,一旦出现供应不稳,欧洲从汽车到风电,从军工到半导体,全都得受影响。
![]()
稀土的用量虽然不大,但作用极大。这就像炒菜放盐,少了它,锅里什么味道都出不来。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电机、风电发电机、特种玻璃、军用雷达……这些高端设备的核心部件,几乎都用得上稀土。换句话说,稀土的“杠杆效应”极强,一点点材料能撬动整个产业链的运转。
德国媒体之所以敢说中国“没底牌”,是因为他们盯住了一个细节:稀土合金贸易上,欧洲对中国是顺差。他们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的稀土合金,赚的比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原料要多。但这个顺差真的能说明谁更强?
![]()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出口的高性能稀土合金,最终大多还是进入了中国的制造体系。比如被装进中国工厂生产的手机、电动车、风电设备里,然后再出口到全球。这个循环链条中,中国负责的是整合与制造,欧洲负责的是部件与原料。
别看欧洲卖了高价合金,真正掌握终端产品制造能力的,是中国。这是全球产业链格局的真实写照。中国不仅能把稀土原料变成合金,还能进一步做成磁材、装进电机、变成整机,最后一站才是全球市场。
![]()
欧洲之所以慌张,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链条断不得。2025年,中国开始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尤其是对含有微量中国原产稀土的产品也开始要求审批。这一步,直接影响的不只是矿石出口,而是终端产品的交付节奏。
欧盟汽车、半导体、军工等领域立马感受到压力,纷纷重新安排排产计划,预留了更大的时间缓冲。中国的操作没有任何“突然袭击式”的冲击,而是预告、过渡、审批、执行一步步来,却能让整个欧洲制造业产生连锁反应。这就是“节奏控制”的力量。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稀土永磁材料出口增长了27%,全球市场价格上涨18%,中国在风电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磁材市场份额达到75%。这些数据没有惊天动地,却实实在在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核心。
欧洲这边,虽然也不乏动作,但成效甚微。他们喊着要到2030年实现15%的自给率,可现实却是环保审批拖延、技术积累不足、资金投入巨大。瑞典的稀土矿因为环保抗议搁置了三年,爱沙尼亚的项目迟迟无法启动。就连从澳大利亚运来的稀土矿石,也得送回中国精炼。
![]()
德国曾尝试从工业废料中回收稀土,但因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废料市场也有竞争力,最终连原料都难保障。欧盟一边喊着要“摆脱依赖”,一边又向中国递交出口申请。这种“嘴上硬、心里怂”的状态,正是目前欧洲的真实写照。
德媒还提到2010年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那场风波,说那次是“失败”。他们的理由是,西方找到了替代品,优化了材料使用,稀土价格也回落了。可这只是看表面的账。那次涨价,其实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战略预警。
![]()
它告诉世界,稀土的低价时代过去了,中国不会再用牺牲环境的方式为全球制造业“打工”。而那场政策调整后,中国的产业也逐渐从原料出口向磁材、高端合金、终端零部件转型。现在,中国的稀土产业不仅掌握资源、技术,还开始掌握标准和审批节奏。
比如2025年中国稀土产业会议上,强调发展深加工技术,内蒙古新建的环保工厂可以让废料回收率提高到75%。德国专家考察后承认,技术上已经被中国甩开至少五年。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优势,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
欧洲内部对此也并不统一。比如匈牙利、希腊就反对对中国实施《反胁迫法案》,德国、法国表面强硬,实际也不敢轻易开战。欧盟制裁清单里很多项目都是自己赚钱的生意,搞砸了吃亏的是自己。
德媒虽然嘴上说中国没王牌,但欧盟官员却一边批评中国“武器化”,一边又主动配合中方审批数据格式,连沟通管道都专门建立了。在11月5日,欧盟官员谢夫乔维奇表示,如果稀土供应中断,欧盟将遭遇“灾难性后果”。这番话,不正说明“节奏”掌握在谁手里吗?
![]()
德媒批评中国掌握审批节奏是一种“威胁”,但企业却普遍对中国的审批效率称赞有加。德国一家汽车供应商高管表示,生产线等不起政治游戏,而中国的反应速度让他们感受到诚意。这说明,规则并没有成为障碍,反而成了合作的基础。
在2025年的这场稀土博弈中,中国没有喊口号,也没搞封锁,只是通过正常的合规审批流程,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既保护了国家安全,也照顾了国际需求。一套“依法管制+务实开放”的组合拳,打得西方措手不及。
![]()
市场对中国稀土产业的信心并没有因政策波动而动摇。2025年11月14日,A股稀土永磁板块虽然略有调整,但总市值依然保持在1.4万亿元,这说明资本市场对产业链核心的判断依然坚定。
从宏观层面看,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期,稀土只是产业链博弈的缩影。谁掌握资源、技术和标准,谁就拥有节奏控制权。中国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稳稳地把控着全球供应链的命脉。
![]()
欧洲想要摆脱中国的稀土供应,需要的不只是决心,更需要时间、资金和技术。河南地质局早就给出分析:西方要完全脱离中国稀土链,起码得十年。这不是口号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场长坡厚雪的马拉松。
中国这边,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原料提供者”。从磁材到合金,从终端应用到知识产权,中国正在一步步推进产业升级。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在稀土相关国际专利的申请量达到1273件,占全球的41%。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略资源”。
![]()
德媒说中国没有关键王牌,这话表面听着有理,其实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博弈不是靠一击制胜,而是靠控制节奏、掌握不确定性,慢慢推动对手的决策偏离轨道。真正的底牌,不是拿出来打,而是让对方始终猜不到你什么时候会出手。
稀土这张牌,中国握得很稳。不是靠封锁,不是靠喊话,而是靠产业链的完整性、审批的节奏感和技术的领先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主动权已经悄悄地从“话语权”转移到“执行权”。德媒说中国没王牌,其实是怕中国真打出底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