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号星期四,这一天变成了观察荷兰和中国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博弈走向的关键时刻。上周荷兰方面曾经放出一个信号说会在“本周”把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交出去,而且要恢复公司的那个在中国籍首席执行官的身份,这样的承诺使得不少人开始注意接下来会不会有实际行动出现,中国商务部立刻表态表示希望荷兰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做保证,要有看得见并且能够被检查出来的举动才好。
![]()
到了周四的时候,荷兰其实并没有拿出任何正式的步骤来。网上有一些零碎的消息和猜测,但没有任何一家权威媒体能够提供确实的消息。荷兰完成选举程序之后,新政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荷兰政府现在处于看守状态,应该不再能用组阁未成当作拖延借口了。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方面也按照之前约定好的做法,重新向欧盟发货。安世中国的部分客户对欧洲市场的供应开始恢复,供应链也开始缓慢地让民用芯片流动了起来。
这次恢复也不是完全放开,处理方式是“一件事情两个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只供应民用用途的芯片,坚决不让流入到军事用途当中去。目的就是要切断它可能被用在军备恢复或者支持军事活动的技术通道,减少这种关键零部件被用于武器系统或者是推动军事现代化项目的情况出现;第二个行动是有选择地优先供给那些态度相对友善或者说与中国讲道理的企业,也就是常说的“厚此薄彼”。这套操作有两个效果:一方面短期内能对某些欧洲企业生产造成一定缓解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在欧洲内部制造出不平衡感—拿到货和还在等的人都会做出不同反应。
![]()
德方那几家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了安世中国的芯片,那些企业对此感到满意。德国经济部长与中国商务部长进行了通话,两人的谈话氛围比较友好,在电话里中国商务部长提出来一个要求:希望德国可以督促荷兰纠正之前对中国企业供货了,那么德国方面就应该利用自己的力量促使荷兰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弥补举措才行。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威胁声明,而是基于贸易和供应链的现实。安世在东莞的封测厂确实是依赖于安世在德国和英国的晶圆厂发到它自己工厂里的芯片。而封测、晶圆、设计是环环相扣的,在任何一个环节缺货的情况下,都会导致整个链条上的企业都处于短缺状态。不给货会导致企业和供应链出现短缺困境;给了点货又会加深了这些企业的对供货方的依赖感,也会让它们更加希望看到一种稳定的供应环境,因此在政策上就会倾向于支持能恢复稳定供应的国家或者政策方向。
![]()
这种策略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拿到货的企业会努力保证将来还能拿到更多的货。拿不到货的企业焦虑感上升,希望政府能出面帮忙解决。欧洲内部就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博弈。法国等一些国家企业还在等待交付,情绪比较紧张。日本本田也有消息说它的芯片供给情况开始好转了。首批被豁免拿到中国出口批准的企业里边,德国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奥姆维奥”出现在第一批名单中,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例子。
军事芯片短缺,欧盟整体的国防工业和备战准备会受压力。军工类芯片供应有限,一些相关项目进展缓慢,装备更新、备件保障也受影响。区分民用军用是为了堵住那些可能被用于武器系统的零部件渠道,在俄乌局势已紧张的情况下降低相应的扩散风险。荷兰方面之前在半导体管理上的初衷被认为是要利用技术限制影响整个欧盟的局面,现在把民用供货恢复过来就让外界的目光和不满聚焦到政府身上了。
![]()
荷兰方面如果继续不动真格,可能有几种情况。看守政府可能是抱有侥幸心理,等着新政府上台再处理这些敏感问题,也有可能是想把这些难题留给人家接盘,或者觉得短期内不会有人来追责。另外就是来自荷兰国内企业的压力:那些还没拿到芯片的本地厂商可能会给看守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恢复对外供货。当然荷兰政府内部也可能存在一些对中方行为有所保留的人,希望通过拖延时间来看看对方的决心和底线在哪里。
荷兰自己计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条:中国动作不硬,它就受不过什么国际谴责;动作太硬了,在欧洲层面可能会团结在一起帮着它。这种计算会让它试试先拖着吧。所以,中国这边策略里头是用民用货供出一点、再加上稀土那几个材料补给,慢慢改变欧洲公司和政府的态度,就是一种杠杆。稀土恢复供应也能变成另一把刀切在某些链路上。
![]()
这种分配策略在短期造成了很明显的不均衡,有的企业收到货之后努力稳住生产节奏,没收到货的企业要么寻找替代方案,要么被迫停产。库存用完之后要找新的晶圆产能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得花时间去扩产、调设备和投产新生产线。所以短时间内供货量不可能大幅度上升,接下来几周到一个月内供需矛盾会更加明显。
从对网络和媒体的梳理到11月13日还没有看到荷兰履行承诺进行正式行动的相关报道,只有零星未被证实的消息。这让外界更加怀疑荷兰是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荷兰政府会如何做。许多受影响的企业以及相关国家的政府都在关注这种供给选择的影响。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荷兰政府将承受更多的压力。那些已经拿到货的国家和企业会因为利益得到保护而更加有发言权;那些还在等待的人会把矛头对准荷兰的限制政策。如果荷方依然不作出调整,分配造成的内部不满会让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公司加入到不利于荷兰的位置上。荷兰若仍不停止拖延,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更孤立的外交和经贸困境中。
从中国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根据实务考虑,供应恢复也是按照协议进行的,有限性和选择性都是为了产能、库存以及战略效果方面的考量。目的是通过经济和供应链的方式促使荷兰改变之前对中国企业的限制行为,避免冲突升级为无法控制的政治对抗。
11月13日周四就是观察这一局势的关键时间点。光是说说承诺还远远不够,实际的行动才是验证态度的标准。各方的态度决定了接下来局势会怎么发展,在未来的几周内,供货不均、企业间的竞争会让矛盾被无限放大,荷兰所受到的外部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如何用供应和贸易杠杆来推动问题得到解决而不发生直接冲突,这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真实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