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数据出来了,与全年数据的逻辑一致:主要核心指数不达预期。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 0.3%,从 2023 年 10 月开始算,到 2025 年 9 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已经有 24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 2.3%,从 2022 年 10 月开始算,到 2025 年 9 月,连续 36 个月同比下降。
GDP 数据三季度同比增长 4.8%,低于 5% 的计划目标。
另一个强势数据是 M2,1-8 月同比增速 7.91%,9 月份的 M2 增速官方数据尚未公布。招商证券预测 9 月 M2 增速环比回升 0.1 个百分点至 8.9%。
![]()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理论上当经济出现通缩时,一般会伴随着 GDP 的大幅下滑,美国 1929 年大萧条就是证明,1932 年 GDP 较 1929 年暴跌近 30%;也就是说,GDP 指数的表现与 CPI、PPI 通常是 一致的,但中国却出现了背离,而且是很大的背离。
另一方面,理论上通缩反映的是货币供应与商品供应的失衡,市场商品供应的多,市场货币流入的少,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美国在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放弃金本位制,打开了加印钞票的刚性约束,允许美联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通过美元贬值提升出口竞争力,逐步推动价格水平回升。中国也是这么做的,但市场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两大核心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继续向下。
怎么解释中国现象?
之所以出现数据背离,是因为中国经济是一个二元结构,一头是公有制的国企,另一头是私有制的民企,从而决定了市场反应的二重性。西方也有国企民企,但不存在行政权指令下的两种不同的市场竞争规则,这个差别是根本的,新加坡淡马锡的经理集团是市场化的,中国是等级制穿透的任免制,是官僚模式。
二元结构决定了市场不具备充分竞争的条件,规则不一致,市场主导的产能出清,只对民企有效,对国企无效,而国家投资拉动经济时,资源配置市场需求说了不算,办公室精英说了算,这意味着同样是市场经济,同样存在国企与民企的分类,市场的价格体系不能有效地引导货币流向,市场失灵了。
这决定了对市场的修复存在着两个慢变量:供应端的慢变量与需求端的慢变量。
比如,钢铁、水泥都是过剩产业,且以国企为主,在双重规则下,国企是不死岛,而政策要考虑国企在经济问题中的主导地位与权重,要多方权衡,市场无法出清过剩产能,这是供应端的慢变量。
而供应端又反过来影响了需求端,企业不能出清,唯有低价竞争,看谁卷死谁,消费者价格指数当然上不去,企业在裁员降薪,居民失去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开始做消费降级,节日人山人海,花钱却越来越精致,需求端的修复也是慢变量。
有了这两个慢变量,就有了 CPI 和 PPI 与 GDP 增速的背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向淡马锡学习,国企管理退出官僚制,取消财政的软约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