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C”位岳麓山,出道3亿年

0
分享至


岳麓山C形地貌大图。摄影@石亮

岳麓山,以其超高的文化富集度,被称作长沙第一文化名山。

然而相比这座山的地质年龄,两千多年的文化史,实在只能算是刹那时光。

地质运动,塑造了岳麓山,为其成为文化名山塑造了绝佳的地理根基,也构建了长沙城市格局。我们常惊叹长沙山水洲城的地理之美:城市在东,岳麓山在西,湘江自中部奔流而过。如此巧妙的地理格局,正是来自于地质史上那超过三亿年的“伟烈天工”。




山上最多的,当然是石头。但岳麓山的石头,却并不好找。它们多藏在深厚的土壤之下,偶尔露出真容,也多是以山间巨石的面目示人。登高路上的笑啼岩、云麓宫下的飞来石、穿石坡石、二里半的赫石坡都是体积巨大的石头景观,这些从山间冒出的可爱大顽石,记录着一座山形成和演变的伟大历程。


笑啼岩。摄影@常立军


赫石坡。摄影@常立军

这些石头多是由砂岩、砂砾岩、板岩等较坚硬的岩层组成。其中,砂岩是岳麓山最重要的岩石类型。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是第一个关注到岳麓山砂岩构造的学者。

1870年,他应上海商会之邀第七次来中国考察。途经长沙时,他来到岳麓山,并记录了在岳麓山看到的砂岩——“红、黄及白色致密砂岩”。但他只是做了简单的记录,并未深究。直到1927年湖南地质调查所成立后,田奇㻪及几代地质学家的系统研究才逐步揭开了岳麓山的地质谜团。

岳麓山组是田奇㻪于1928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昆涛亭至五轮塔一带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时代属晚泥盆世,形态上“以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页岩及砾岩,厚750米,顶界不明,含植物化石、腕足类、鱼类化石碎片等。”

诞生了岳麓山的泥盆纪是一个伟大的剧变时代。这个时期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其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泥盆纪也是一个生命勃发的时代,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脊椎动物飞跃发展,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并开始向现代鱼类演化。


泥盆纪植物化石。(资料图片)

我们在探访中见到的最大石头,是师大二里半上方的赫石坡。这是一块完整且裸露在天地中的赭红色巨石。在巨石的下方,可以看到很多攀登的游人。这是岳麓山中色彩最为醒目的一块巨石。原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童潜明对岳麓山岩石色彩曾有过这样的解释:

“岳麓山组岩石是在3亿年前滨海环境下的碎屑沉积岩,由于该岩石含铁、锰等元素,在风化过程中,铁、锰元素受到氧化,以暖色调为主不均匀侵染在岩石,如此形成了也以暖色为主的岩石剖面。”

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已有三亿余年。

山中砂岩的形状,证明了这里曾经是浅海环境。


岩石成为摩崖石刻的载体。摄影@常立军

这里的砂岩层呈楔状或槽状,侵蚀下部泥岩层,造成其尖灭或局部缺失,显示当时较强的水动力冲刷作用。其次,岩石中稳定矿物如石英含量达90%以上,砂岩纯净且硬度高,这是近岸高能海浪,对海滩砂体反复冲刷和淘洗的结果。

自登高路登岳麓山,两侧崖壁上常可见走向奇特的岩石这些岩石有着几乎相同或相反的走向,这是经典的“大地褶皱”——背斜和向斜。这是地质运动的力量改变了原本平坦的岩层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坚硬的石英砂岩成半熔融状并发生弯曲,冷却后形成褶皱。根据方向不同,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下次行走于登高路时,大家不妨留心观察两侧崖壁,这些如波浪般起伏的岩层....它们都是地壳运动塑造岳麓山的见证。

一座山的隆起,依靠的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地质运动塑造了岳麓山的基本形状,而它精雕细琢的美,则由外力来完成。

风的吹拂,让岩石开始粉化,重力的作用,让它们开始堆积,生命从地衣开始蔓延,山上有了厚实肥沃的土壤,生命变得更为丰美。我们今天能看到一座绿意盎然的岳麓山,风的作用不可估量。雨水也在不断侵蚀着岩石,让坚硬锐利的岩石变得光滑。


岳麓山地质剖面。摄影@常立军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一座山的基本面貌就这样塑造了出来。但在岳麓山,这样的一般规律受到了挑战。山中的清风峡,其实是在一个背斜构造之上形成的。这种“背斜谷、向斜山”的情况在地质学中被称作“地形倒置”。

背斜何以成谷?

岳麓山清风峡,是山中景观最为丰富的谷地,也是一座山的生命之谷、文化中心。然而这里原本并不是谷地,它是一个巨大的拱起的背斜构造。在漫长的时间里,雨水不断冲刷着这个拱背,终于在这个巨大的拱形中劈开裂缝,雨水继续冲刷裂缝,最终形成了宽阔的溪谷。生命在有水的溪谷里蓬勃生长,这里成了岳麓山水量最为丰沛、生物多样性最好、景观最为丰富的地方。


溪水潺潺的清风峡。摄影@常立军

地质运动还营造了山间的清泉。

位于麓山寺上方的白鹤泉,是岳麓山泉水的代表。在它的旁边,立着由清代翰林院编修杨瀚书写的一块碑。碑文中写满了对这口被称作“岳麓山第一芳润”的清泉的赞美。清风泉的形成与白沙井原理完全不同。它是裂隙水的代表。

岳麓山的地质结构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存在着大量断裂带。这些由地壳运动造成的天然裂隙和断层,就像为地下水修建了隐秘的高速公路网,为地下水的流动和汇聚提供了核心通道。白鹤泉正好位于一处横向断裂带上,地下水最终在此涌出地表。光有通道还不够,泉水的清冽甘甜还得益于特殊的岩层。岳麓山山体主要由砂岩、砂砾岩、板岩等坚硬岩石组成。特别是砂岩,内部充满孔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当雨水渗入地下,需要经过厚层砂岩的天然过滤,杂质被去除,从而变得清澈甘冽。


白鹤泉和背后的岩石崖壁。摄影@常立军

地质运动塑造了岳麓山的C形结构地貌。

这个C字型地貌对古迹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地形上看,古建筑群集中分布在C字型山体中轴线清风峡一带。清风峡及周边山岭,形似一个口袋,C字型地貌利于水流向中轴线汇聚,且岩石裂隙构成了较大规模的储水网络空间,孕育了白鹤泉、清风泉等“麓山芳润”。湿润的小气候又使得这里成为一个林木繁茂的生命环境。这个半闭合的C形,恰好是传统中国地理中喜爱的格局。古人注重建筑与自然生命环境的适配,麓山寺、爱晚亭、岳麓书院因此都选址于此。


清风峡,自然与人文融合之地。摄影@常立军

参天大树下,梵音萦绕,溪水潺潺处,读书声朗朗。

正是地质上数亿年的神奇造化,为岳麓山这座人文名山的营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天人合一的美好,由此达成。

长沙自然资源和规划

潇湘晨报·湖湘地理

联合出品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潇湘晨报 incentive-icons
潇湘晨报
潇湘晨报,影响湖南
115232文章数 3365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