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巨头Google向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剑指一个长期活跃、以中国为据点的短信钓鱼犯罪团伙——被业内称为“Smishing Triad”(短信钓鱼三人组)。该团伙利用高度自动化的“钓鱼即服务”(PhaaS)平台,大规模发送伪装成美国邮政(USPS)、电子收费系统E-ZPass、银行或电商平台的短信,诱导用户点击链接并输入银行卡信息,进而将其绑定至攻击者控制的Apple Pay或Google Pay钱包中,实现快速盗刷。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当前网络诈骗产业链的高度专业化与模块化,也标志着科技公司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法律打击。而对普通用户而言,一条看似寻常的“快递未送达”或“过路费欠缴”短信,可能就是一场金融灾难的开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条短信,百万受害者:钓鱼三人组如何运作?
据KrebsOnSecurity报道,Google此次起诉的对象是一个由至少25名匿名成员组成的犯罪网络,其核心工具是一款名为“Lighthouse”的钓鱼软件套件。这款工具堪称“傻瓜式诈骗神器”——即使毫无技术背景的用户,也能在几分钟内搭建出高度仿真的支付页面,并批量发送钓鱼短信。
这些短信内容极具迷惑性,例如:“您的包裹因地址错误无法投递,请立即支付$4.99重新安排配送”(冒充USPS),或“E-ZPass账户异常,需验证信用卡以避免停用”。一旦用户点击链接,便会跳转至一个伪造的支付页面,要求输入卡号、有效期、CVV码,甚至后续的银行短信验证码。
关键陷阱在于:这个页面并非单纯收集信息,而是实时尝试将用户的银行卡绑定到攻击者持有的手机设备上的Apple Wallet或Google Pay中。当用户按提示输入银行发来的“一次性验证码”时,实际上是在授权绑卡——而攻击者随即就能用这张卡在高端电子产品店、珠宝商等场所消费。
据Google披露,Lighthouse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造成超100万受害者,仅在任意8天周期内,就有约2.5万个活跃钓鱼域名轮换使用,以逃避检测。
背后的“企业化”犯罪生态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团伙的组织结构堪比正规公司。Google在诉状中指出,整个犯罪网络分为五大职能团队:
开发组:负责维护Lighthouse平台,提供600多个针对400多家品牌(包括Google、PayPal、Chase等)的钓鱼模板;
数据经纪组:提供目标用户手机号、消费习惯等数据;
短信群发组:操控大量SIM卡池或虚拟短信通道,实现海量投送;
变现组:负责将盗取的支付凭证转化为现金或商品;
运营支持组:通过Telegram频道提供客服、教程,甚至招募新成员。
“这不是几个黑客在地下室捣鼓,而是一个分工明确、流水线作业的跨国诈骗企业。”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表示,“他们甚至在YouTube上发布‘教学视频’,教人如何用Lighthouse赚钱——当然,后来被下架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要运营者被认为位于中国,但其基础设施大量依赖中国本土云服务商,如腾讯云和阿里云。这也让国际执法面临跨境协作难题。
技术攻防:为何传统防护频频失灵?
芦笛指出,这类移动钓鱼之所以难以拦截,核心在于其“动态性”与“合法性伪装”。
首先,攻击者使用自动化脚本每天注册成千上万个新域名,并通过CDN隐藏真实IP。许多域名仅存活数小时,传统黑名单机制根本来不及响应。
其次,钓鱼网站普遍部署SSL证书,显示“https”和绿色锁标,让用户误以为“安全”。更有甚者,部分站点会模仿真实商家的UI设计、加载官方Logo(如Google图标),进一步增强可信度。
“最危险的是,他们不再只靠短信钓鱼,还结合虚假电商网站。”芦笛解释道,“比如你在Google搜索某款耳机,点进一个价格超低的网店,下单后在结账页被索要短信验证码——你以为是在完成购买,其实是在帮骗子绑你的卡。”
这种“搜索+广告+钓鱼”组合拳,绕过了用户对陌生短信的天然警惕,杀伤力更强。
用户该如何自保?专家给出三条铁律
面对如此精密的攻击,普通人是否只能坐以待毙?芦笛给出了清晰、可操作的防护建议:
第一,绝不通过短信链接输入任何敏感信息。
无论是USPS、银行还是电商平台,正规机构绝不会通过短信索要银行卡号或验证码。如有疑问,请手动打开官方App或输入官网地址查询。
第二,关闭非必要场景下的移动钱包自动绑卡功能。
部分银行允许用户设置“仅限本人设备绑卡”或开启“绑卡二次确认”。建议开启此类保护,并定期检查Apple Pay/Google Pay中是否有陌生卡片。
第三,启用多因素认证(MFA),但慎用短信验证码。
虽然MFA是基础防线,但短信验证码易受SIM交换攻击。优先选择认证器App(如Microsoft Authenticator)或物理安全密钥。
对企业而言,芦笛建议加强品牌监控,部署相似域名告警系统,并与邮件/Web安全网关联动,对包含“delivery fee”“toll violation”“verify card”等关键词的外部流量进行深度检测。
Google的法律战:能终结钓鱼产业吗?
此次诉讼中,Google不仅援引商标侵权,更罕见地动用《反有组织欺诈及腐败组织法》(RICO),试图将整个犯罪网络定性为“非法企业”,从而追究连带责任。若胜诉,Google可申请法院强制域名注册商、托管平台(如阿里云、腾讯云)关停相关资源。
“这招很聪明。”芦笛评价道,“一旦获得默认判决,Google就能拿着法院文件去找中国云厂商施压:‘你们平台上跑着已被定罪的犯罪服务,不处理就可能被列为共犯。’”
但他也坦言,短期震慑容易,根除极难。“只要利润足够高,换个名字、重建Telegram频道、推出Lighthouse 2.0,对他们来说只是成本问题。真正的解法,是提高他们的运营成本,压缩利润空间。”
结语:没有“完美受害者”,只有不断进化的防线
从仿冒快递通知到虚假电商结账,网络钓鱼正变得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无感”。它不再依赖恐吓或低级拼写错误,而是精准利用人们对效率、便利和信任的依赖。
正如芦笛所说:“安全不是让用户变得更 paranoid(偏执),而是让系统变得更 resilient(有韧性)。”
在这场猫鼠游戏中,科技公司、监管机构、云服务商与每一位用户,都是防线的一环。而今天Google的这一纸诉状,或许正是推动整个生态协同反诈的关键一步。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KrebsOnSecurity报道,原文链接:https://krebsonsecurity.com/2025/11/google-sues-to-disrupt-chinese-sms-phishing-triad/)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