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节活动巧妙地将主题宣讲与艺术展演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场沉浸式的“大思政课”。学校供图
日前,温州理工学院成功主办“四千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重要出版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温州,深入研讨“四千精神”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共同为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奋斗动力、破解现代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近年来,温理工深度融入温州这座创新创业城市,将“四千精神”作为立校之魂、兴校之要、强校之基,写进学校“136”发展重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以“四千精神”为底色的创新创业氛围。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成立“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研究中心
温理工“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研究中心在研讨会上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将深化校地协同,对接“创新温州”“强城行动”,与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联动组建跨学科团队,聚焦“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在产业升级、城市治理中的实践,成为精神传承的阵地、学术创新的平台、服务发展的纽带。
研讨会围绕“四千精神”的历史溯源、破解发展难题、解码共同富裕、辩证统一物质与精神、守正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为“四千精神”的时代升华注入理论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化力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四千精神”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等地的生动实践,是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真实写照,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四千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能够为摆脱乡村振兴的深层困境,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实践创新,建设教育强国以及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和弘扬“四千精神”,有助于赋能“人的现代化”,是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挑战的关键。与会专家将“温州模式”发展与“合肥模式”相比较,指出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温州民营经济产业集群需要战略性新兴企业引领、升级换代,需要构建富有温州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以满足产业群应对竞争的需求。
温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也提出他们的看法。学院学术院长孙武安教授提出,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是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几个关键词,统一于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都是伟大社会革命漫长历史中的发展阶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刘尚励教授探讨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温州模式的创新路径,他认为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联动,整合资源,培育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院副院长张琼探讨“四千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时代价值,提出在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当代创新实践。
温理工党委书记陈永光表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是温州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精神密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生动写照。他希望以“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为要素,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高地,依托研究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智慧;同时,以该文化为底色,培育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为温州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营造更加浓厚育人氛围
开展首届弘扬“四千精神”校园文化节
11月13日,温理工启动首届“弘扬‘四千精神’涵育时代新人”校园文化节,通过真实奋斗故事与美育创新形式相结合,引导师生深刻理解“四千精神”的时代内涵,激励青年学子砥砺奋斗、勇担时代使命。启动仪式后,该校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围绕“四千精神”主题展开的校园文化活动。
当天活动巧妙地将主题宣讲与艺术展演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场沉浸式的“大思政课”。主题宣讲环节汇聚了多元视角,将“四千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故事,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连正德回顾了“八大王”事件背后的风雨历程,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初期的艰辛与突破娓娓道来,深刻诠释了“四千精神”中敢为人先的开拓力量。供销员口述史《筑码头闯天下》主编郑刚峰把镜头对准苍南供销员群体,生动再现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温州供销员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在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和“温州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贺刚讲述了多年坚守生产一线、刻苦钻研技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新时代工匠“想尽千方百计”提升技术、“吃尽千辛万苦”默默坚守的实干作风。
万洋集团总裁吴建明围绕集团与温理工产教融合合作实践,分享企业如何立足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主动“想尽千方百计”创新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破解产业与人才对接的难题。浙BA篮球队队员分享了赛场内外奋力拼搏的故事。校友、“00后”创业者蒋正豪的分享,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缩影。他讲述了自己在高科技领域创业,如何为技术研发“走遍千山万水”整合资源,如何“想尽千方百计”攻克无人机技术难题的经历,为大家提供了最鲜活的奋斗样本。
活动现场,由温理工美育教师康龄方导演的戏剧《方程之外》初登舞台,将“四千精神”置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引导青年叩问时代担当与人生价值。“我们的‘千山万水’,是国家需要的新边疆、是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我们的‘千言万语’,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在团队中凝聚共识、传递善意的桥梁;我们的‘千方百计’,是面对‘卡脖子’技术时的集智攻关,是用智慧让生活更美好的奇思妙想;我们的‘千辛万苦’,是为了理想而甘坐冷板凳的坚守,是肩负时代使命时义无反顾的担当。”宣讲最后,学生旁白响彻礼堂。
陈永光寄语广大学子,要在弘扬“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把准人生航向,练就过硬本领、夯实成才根基,勇于开拓创造、展现青春作为,努力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启动“四千精神”赋能课程思政工作
10月22日,温理工以“赋能·创新·融合”为主题,举办“四千精神”赋能课程思政启动仪式暨专题报告会,通过专题报告、政策解读与跨学科案例分享等,系统推进这一地方精神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该校从平台搭建、机制保障、资源建设三方面系统推进,形成“学校-学院-教师”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四千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来自温理工经管、人文、理工、艺术四个学科组的教师代表孙小红、杨小敏、陈德虎、曹杰,分别结合《商务统计与软件应用》《红楼梦人物艺术鉴赏》《测量学》及设计类课程,分享了将“四千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做法与思考,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学生穿梭于朔门古港老旧社区之间,用脚步丈量青石路,用笔记录传统建筑……我们以‘四千精神’为核心主线,系统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框架。”《传统建筑改造与更新》课程创始人曹杰介绍,在调研阶段,学生“走遍千山万水”开展田野调查;在策划阶段,“想尽千方百计”寻求创新突破;在深化阶段,既要“说尽千言万语”清晰表达,又要“吃尽千辛万苦”完善细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让地方精神通过专业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
“温理工作为一所地方性理工类应用型大学,必须扎根温州、融入温州、服务温州,努力实现‘校城共生、校城融合、校城一体’发展格局,而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陈永光表示,学校在谋划“136”发展重点中,将“四千精神”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作为六条核心路径之一,通过实施“四千精神”创新创业宣传文化等十大工程,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希望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校园里‘活’起来,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担当大任的实际行动。”
记者:曾云毕通讯员:陈有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