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三年,光学费要掏 8 万?”
当浙大 2026 级社会工作专硕学费从 4.8 万暴涨到 8 万的消息出来,考研人的心态直接崩了。
更扎心的是:
——这不是个例,是全国顶尖高校集体按下的“涨价键”。
学费涨得有多狠?看完你就不敢轻易说‘我要考研’了
上交新闻与传播硕士:12 万 → 18 万,涨 50%
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硕:一年 10 万+,涨 38%
复旦经院专硕:金融、保险等全线涨 18.3%
上海交大“天价博士”:会计博士 78 万 vs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 1 万
![]()
贫富差距第一次在学费里被定价得如此赤裸。
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涨价几乎全都砸在专硕头上。
为什么不是学硕?
因为——学硕学费被国家锁死,不准超过 8000 元/年;专硕的定价则完全放开。
但这只是表层逻辑。
真正的故事,在深水区。
读研正在“市场化”:大学不再是象牙塔,是学历服务商
十几年前读研是学术,是清贫,是写论文。
现在?
读研是商品,是投资,是一场算账。
一组关键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2010 年,专硕只占招生计划的 23%
2025 年,专硕占比飙升至 68.99%!
也就是说:
现在研究生的绝对主力,就是花钱买学历的那一批人。
大学越来越像企业:
学位,是产品
学生,是消费者
学历,是“就业增值服务”
看懂这个,很多现象就通透了。
为什么专硕学费能涨到离谱?因为你不是学生,是“用户”
01 高校要控成本 → 取消宿舍,缩小补贴
复旦、北大、南开、南大……
专硕全部“请自理住宿”。
学校节省成本,学生成本翻倍。
奖学金?该缩水缩水,该取消取消。
因为“用户”不需要补贴。
02 学费不是按成本定价,而是按“就业回报”定价
为什么会计博士 78 万,而马哲博士 1 万?
因为市场告诉学校:
——“你值钱,就配贵。”
专业学费出现 50 倍差距,十分合理。
残酷,但真实。
03 专硕是赚钱业务,学硕却是烧钱业务
实验室、导师、设备、科研……
学硕占资源,但赚钱少。
专硕资源低、产出快、利润高。
涨价、扩招,都顺理成章。
更猛的来了:985 正在集体“关停”学硕!
清华、复旦、同济、厦大等顶尖高校已经下手:
清华计算机系、软件学院多个方向停招学硕
复旦物理学学硕关门
同济经管类学硕停止
厦大中医学学硕取消
复旦、同济、哈工大明确表态:
学硕默认硕博贯通,不读博的别来
这意味着什么?
学硕正式变成科研精英赛道。
不是给你就业的,也不是给你镀金的。
国家要的是“科研人才”,不是“学历消费者”。
学硕数量越来越少、门槛越来越高,普通学生根本挤不进去。
而专硕呢?
数量更多,学费更高,市场化更彻底。
研究生“双轨制”正式成型。
结果很现实:考研人数直接暴跌 50 万
因为年轻人突然醒悟了:
读研不再是“升值”,
而是一个必须计算 ROI(投资回报率)的产品:
读 3 年,花 20 万,毕业工资 7k,有意义吗?
学硕能进?进不去。
专硕值不值?得算账。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这不是内卷,这是精准分层。
高等教育的逻辑已经换代:
从全民深造 → 精英科研 + 市场化就业
从统一定价 → 按“就业价值”差异化收费
从给你机会 → 让你自己掏钱买机会
时代变了:读研不是‘默认选择’,而是‘风险投资’
你想走科研路线?
那你必须提前规划硕博连读,拼命抢那极少数学硕名额。
你想靠读研提高就业竞争力?
那你必须算清楚:
学费 ≠ 门票,它是投资决策。
你读得起书,但未必养得起自己。
未来几年,考研会更分化:
富有的家庭买专硕
学霸冲刺学硕
普通学生直接就业
大量人退出卷场
这不是坏事,这是清醒。
结语:读研的意义,从来不是买一张贵文凭,而是获得更大的选择权
时代已经换规则。
你要做的不是焦虑、不是跟风,而是:
看懂趋势,评估回报,做出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你怎么看专硕学费的暴涨?
如果让你掏 10 万、20 万读一个就业型硕士,你愿不愿意?
评论区见,我们好好聊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