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智慧口岸新模式引人关注。“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智慧海关建设,网络化互联、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的海关监管服务新形态正在形成,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比如,广西友谊关口岸建成全国首个全信息化智能通关模式,单票作业等待时长平均节省3.5个小时;黑龙江绥芬河海关引入“AR+AI”查验技术,提高了原料高效通关的保障水平。
也要看到,一些突出问题仍在制约口岸发展。有的口岸智慧化服务水平仍待提升,企业跨境业务存在协调难、手续繁、审批慢等诸多低效问题;有的口岸同质化竞争激烈,协同能力较弱,对周边富民行业带动效果不足;部分口岸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跨境物流货车重进空出,物流成本高、仓储能力弱;等等。下一步,需聚焦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综合服务泛在化、区域合作机制化等关键环节,锚定国际一流现代化口岸目标,持续优化多式联运,加快完善智慧监管,加大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努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口岸建设典型样板。
一是加快推动口岸智慧物流枢纽建设。在各口岸推广自动化堆场、智能吊装设备、物联网改造、无人集卡等前沿技术。加快部署CT智能审图、AI识别设备,引入无人机巡检等非侵入式技术实现“无感通关”。引入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货权—资金—物流”三流合一,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制定“一个口岸一个特色”的发展蓝图,通过资源禀赋匹配、产业链分工重构,推动各口岸形成“核心功能互补、整体效能提升”的开放新格局。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与智慧监管协同。需进一步明确边民互市贸易细则,提振边民开展业务的信心,给互市贸易发展提供基本法律遵循。加快建立“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跨部门协同机制,重构业务流程,实施“提前申报、货到放行”和风险分类监管。推动互市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让边疆地区既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前沿,也成为边民增收致富的新热土,为兴边富民注入持续动力。
三是完善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持续优化多式联运体系,搭建跨国跨境货源和运力信息查询平台,提高车货匹配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创新跨境电商结算模式,推动进口商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及增值服务有效集成到本土经济。推广北斗定位与电子围栏等新型服务,压缩通行时间,提升跨境贸易效率。力求进一步推动通道经济向多元业态和高附加值的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喆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