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问题说:“为什么现在的夫妻,一点小事就想离婚?”
高赞的回答是:
“因为总以为下一个会更好,以为换个人就能解决问题,可不会游泳的人,即便换个泳池,依旧游不来。”
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婚姻走过一定年头,激情褪去,剩下的多是一地鸡毛。
对方的呼噜声、随处乱扔的袜子、做不完的隐形家务、教育孩子的分歧,都成了天大的事。
每每闹得不可开交时,就会生出自己选错了人的想法,于是就想着换个人,换种活法。
1933年,老舍先生在其小说《离婚》里,就已经将婚姻中的此种困顿、挣扎与最终的无奈和解,说得分明。
细读才会发现,老舍先生的用意,不在要不要离婚,也不是劝人“忍”,而是教我们“看清”:
看清婚姻的真相,也看清自己的内心。
无论男女,无论和谁结婚,其实都是跟自己过,若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伴侣换成谁,也过不好这一生。
![]()
—壹—
不管和谁结婚,都要面对现实
书中的老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是个喜欢浪漫的文艺青年,后来有幸进城读书,展现出了过人的学识和文笔。
因而毕业后,他顺利进了北平财政所。
这份工作虽然稳定,但工资不高,工作内容也枯燥乏味,加之他每天累死累活,却并不受上司待见,只能寄情于诗书。
老李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
他的妻子没文化、不识字,土里土气的,两个人本就“话不投机半句多”。
妻子到北平与老李相聚后,尽管她勤劳本分,一心操持家庭,她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还是让老李忍无可忍。
邻居马少奶奶出现后,老李对妻子更加不满。
马少奶奶不仅年轻漂亮,衣着时髦,而且有文化,优雅知趣,说话轻声细语,从不放声大笑。
这样的一个秒人,可以说完全符合老李对另一半的幻想。
尤其是当他看到妻子将一大把樱桃,一股脑儿全倒进嘴里,然后随意将籽儿吐在地上,毫无形象可言。
再看马少奶奶,吃个樱桃都那么多讲究,一次只吃一颗,吐出的籽也用手轻轻接住。
两相对比,老李当即动了离婚的念头。
他觉得只有和马少奶奶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才能变得浪漫而有格调。
即便老李把“诗意”的马少奶奶,想象了千百遍。
回到家里,他依然要面对村妇般的妻子,听她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抱怨,要处理同事间的勾心斗角,要为每个月的开销发愁。
或许,每个像老李一样想离婚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诗意”的梦吧,希望伴侣懂自己,结了婚还想着“风花雪月”。
他的痛苦,更多是因为他怯懦、犹豫,还有他那知识分子式的空想。
他想离婚,想逃离的不是妻子,而是无力改变现状、庸俗不堪的自己。
殊不知,从他把对完美伴侣、完美生活的幻想强加于婚姻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会失望。
不管你娶了谁,嫁给谁,要生活,就离不开锅碗瓢盆、柴米油盐。
有了孩子后,还有奶粉、尿不湿,孩子的哭闹,婆婆的唠叨,夫妻之间无休止的争吵。
那点浪漫的火星子,瞬间就被踩灭了。
—贰—
自己足够好,婚姻才能经营好
老李心心念念的马少奶奶,生活过得也并不如意。
她原本姓黄,读过点书,同样喜欢浪漫,更对文化人有着别样的好感。
因此,十几岁时,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中学教师老马。
父母不同意,她索性悄悄和情郎私奔了。
到北平后,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了婚,马老师继续在学校教书,马少奶奶则待在家里,两人也过了一段和和美美的日子。
谁知正应了那句老话: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婚后不到半年,老马就移情别恋了。
他开始在学校里,和一位姓高的女音乐老师打得火热。
后来,他更是带着那女老师远走高飞,将昔日的恋人扔在北平,除了定时给些钱外,不再关心她过得是好是坏。
但马少奶奶不甘就此放手,只能日复一日地等着,等哪一天,兴许老马就回心转意了。
这一天,果真来了。
炎炎夏日的午后,老马带着他的小情人出现在院子里。
婆婆逼着老马二选一,此时的他,对小情人早已兴致缺缺,所以,他选了马少奶奶,小情人愤然离开。
没错,马少奶奶没哭没闹,也没提离婚,就这么轻易原谅了他。
对此,不止老李,书外的我们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我们看来,对待婚姻里背叛自己的人,好聚好散已经是非常体面的告别了,原谅、破镜重圆,想都别想。
最好是干脆利落地转身,一个人独自美丽。
马少奶奶不想吗?她也想。
可当初她为了老马,已经和父母撕破了脸,娘家是不能回去的了,结婚后又是靠老马养着。
在那个不提倡女性抛头露面的时代,离婚,就意味着没有了归处,也没有了经济来源,叫她怎么活?
对她而言,比起虚无缥缈的感情,有房住,有饭吃才更实在。
当然啦,我也不是认同马少奶奶的选择。
我想说的是:
不管和谁结婚,都不要忘了提升自己,无论经济还是内心,永远有养活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能力。
如果自身足够好,何惧他人是否离开?
—叁—
无论和谁结婚,都是跟自己过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想离婚的不止老李一人。
总劝人好好过的张大哥,他的弟弟要离婚,科员邱先生要离婚,小赵先生家外有家,也要离婚娶新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婚姻里是受害者,也都很羡慕别人看似光鲜的生活。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妻子抱怨丈夫不上进,回家往沙发上一躺,也不知道给自己搭把手;丈夫指责妻子不修边幅,年纪轻轻就成了黄脸婆。
把手指向对方时,回头去看看,自己才是那个“始作俑者”。
下一个会更好?醒醒吧,不过是麻烦各有不同罢了。
一个人没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那么换一个人,大概率也只是换了一个场景,重复同样的剧本。
小说名为《离婚》,但直到最后,也没有谁真的离了,老李也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现在的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后,就会爆发出强烈的“叛逆”,折腾事业、折腾婚姻。
当初说“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是你,如今看对方哪哪都不顺眼,动不动就把“能过过,不能过离”挂在嘴边,也是你。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谁离了谁都可能过得很好,甚至更好。
但真要离婚其实很难,孩子,彼此的家人,互有交集的关系,共同努力组成的小家,不是轻飘飘一句话就能轻易舍弃的。
把目光收回来,不管生活还是情绪,尽量少依赖对方,也别总想着将其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给彼此多点自由和空间,彼此尊重。
闲得慌就读读书,写写字,实在不行追追剧。
总之,就是要依靠自己,取悦自己。
长此以往,反倒会让对方刮目相看,更加看重。
关于婚姻,著名婚姻问题专家温格·朱利曾有一句话,她说: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可见,几近完美的伴侣或许有,但极为难得;完美的婚姻基本是不存在的。
娶了温柔小意的女人,你就要接受她的多愁善感;嫁了勤劳本分的男人,你就要接受他的木讷、不解风情。
说到底,无论和谁结婚,都是跟自己过。
夫妻之间,只要不是动手打人、对婚姻不忠、冷暴力等,诸如此类的原则性问题,别动不动就离婚。
婚姻不像谈恋爱,想要浪漫,想要鲜花、烛光晚餐,红裙摇曳,偶尔浪漫一下还可以。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应付生活已然精疲力竭,经常这样,任谁也招架不住。
婚姻从来不是谁的救赎,而是一场漫长的同行。
对对方少一点期待,对自己多一点善待。
独自站立,然后并肩前行,终得圆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