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巨辉
郝教授进一步讲到,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和地面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气的展发运动和上升运动,内收运动和下降运动,交替轮换,周而复始。于是地面上的气候,有了风、热、燥、寒的有序变化,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黄帝内经》最初讨论这个规律的时候,只有四行,因为一年只有四季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就是四气,春气“发陈”,夏气“蕃秀”,秋气“容平”,冬气“闭藏”。可是当四行和阴阳结合以后,人们意识到,气的展发和上升是阳性运动,气的内收和潜降属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中间必然会有平稳的过渡。这就像我们往空中扔球,当球升到最高点要转为下降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极其短暂的停顿。这个过渡时段,是在夏季的最后18天,《黄帝内经》把这段时间叫“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退,秋风未至,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植物已经开花结果,果实正在逐渐成熟。此时气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相均衡,展发运动和内收运动相均衡,气的运动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因为土象征着厚重、稳定。在《黄帝内经》里则称为土行、土气、土运。于是就有了五行。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当气的运动由春季展发转为夏季上升的时候,由秋季内收转为冬季潜降的时候,由冬季潜降转为第二年春季展发的时候,气的运动都有一段相对平稳的过度,分别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最后18天。于是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土旺四季”并不是《黄帝内经》的原话,而是人们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季”字,不是季节的“季”,而是孟仲季的“季”,孟仲季是对一个季节早中晚的排序,如孟春是早春,仲春是春季的中间阶段,季春是春季的最后阶段。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都是土气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样4个18天合起来是72天,其他4气各主时72天,合起来正好是360天,是斗历、星历的一年。
【待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