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是良心活,其实不论用什么硬性的考核标准,都是不合适的。
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是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然后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基本上都按年限晋升。
教师是最不适合搞竞争的职业,因为所有加在老师身上的压力,最终都将转嫁到学生身上。
为什么说教师是良心活,最不适合引入竞争?
1. 教育对象的不可控与复杂性:
学生不是标准化的产品,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天赋、性格、基础和心理状态。
教师教育教学的产品,是学生心智的成长,是人格的塑造,绝对不应该像工厂计件一样,进行量化考核。
简单引入类似工厂的竞争机制,会导致教师倾向于关注那些容易出成绩的学生。
讨厌甚至放弃那些需要花费巨大心力,但收效慢的后进生。
这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2. 教育成果的滞后性与长期性:
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要到学生成年后甚至很多年后才能真正显现。
而当前的竞争机制,比如基于期末考试成绩的绩效考核,只关注短期的、可量化的分数这个指标。
这种竞争,会逼迫教师追求分数至上的教学效果,而不关注甚至牺牲学生长远的发展。
用分数考核教师,会让他们忽视更为重要的素养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品德、幸福生活的能力等。
3. 教师是良心活,也意味着超额的、无形的付出:
教师的工作远不止于课堂上的40分钟。
只有行内人才知道,看不见的工作其实更多。
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后的个别辅导、作业的批改和总结、与家长的耐心沟通、对学生情绪的细心观察、自己掏钱买小奖品鼓励学生……
这些无法被计入KPI的付出,恰恰是教育中最温暖、最核心的部分。
而恶性竞争,会侵蚀这种基于良心的奉献,让教师变得越来越计较和功利。
4. 合作优于竞争的教育生态:
教育本身是一个需要高度合作的事业。
不同科目的教师需要协作,同科目的教师需要集体备课、共享资源。
而现在,过度强调个人竞争,严重破坏了教师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形成了一个个知识壁垒和教学孤岛。
老师之间甚至为了职称相互举报成风,最终受损的其实还是学生。
5. 对教师心理的侵蚀:
当教师长期处于这种、为零点几分的差距搏命的竞争压力下,焦虑感和职业倦怠感会急剧上升。
据最新的数据,教师精神抑郁的检出率,已经达到50%以上。
一个不快乐、充满压力的教师,很难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鼓励探索的课堂环境。
![]()
教育领域应该如何评价?
当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容易陷入僵化和停滞。
所以,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如何评价教师。
1. 评价体系需要多元化与人性化:
打破唯分数论:
将学生进步率、同行评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都纳入评价体系。
重视过程性评价:
关注教师在备课、教研、学生辅导等过程中的投入和表现,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
按资历晋升:
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的晋升,都是按照年限,达到一定资历久能直接晋升。
我们其实也完全可以按教学课时数、教学年限、教学科目、班主任年限……达到要求即可晋升。
2. 营造发展共同体而非角斗场:
学校的管理应该致力于创建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平台。
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引领者,而不是竞争对手。
通过师徒制、公开课、教研活动等方式,将个人优势转化为集体财富。
如果将简单、粗暴的市场竞争逻辑,照搬到教育领域,它的危害是巨大的。
会让本来应该是相互协作的教育领域,形成一个个孤岛。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它需要耐心、爱心和长远眼光。
这些都与追求短期效率和利润的竞争本质相悖。
![]()
更理想的模式,或许是一种基于专业标准的协同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们有共同追求的崇高教育目标,有基于专业性的评价标准,学校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平台,激励他们不断精进业务、奉献爱心。
这里的竞争,不是与他人争夺资源和名次,而是与过去的自己竞争,是向着更高的教育理想境界的共同努力。
这才是对教育本质和教师工作特殊性的深刻理解。
教育的引擎,永远应该是教师的良心,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本文由莫道生原创,欢迎关注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