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凌晨三点,急诊绿色通道紧急送来一名三岁男童。他面色苍白、腹部膨隆、持续呕吐,呼吸浅表。家属告诉我们,孩子从凌晨一点开始剧烈腹痛,一直在哭,后来哭都哭不出来了。
![]()
检查结果显示,这是嵌顿性腹股沟疝导致的小肠坏死,必须马上手术。可我们没想到,真正的难题不在病情,而在人心。
腹股沟疝在儿童中并不罕见,尤其在早产儿和男孩中发病率更高,约为1%-5%。大多数时候,家长注意到孩子腹股沟处鼓出一个包块,哭闹、咳嗽时更明显。
轻微时,这种疝气可以在孩子安静时回纳进腹腔,但一旦发生嵌顿,肠管卡在疝囊内无法回去,就如同水管被死死折断,血液无法流通,坏死就会迅速发生。
![]()
我们常说,肠道坏死的速度是以小时计算的。根据2023年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发布的数据,嵌顿超过6小时,小肠坏死风险超过60%。
孩子送来医院时,已经过去了近5小时。彩超显示肠壁无血流信号,腹腔内有游离气体,提示穿孔风险极高。必须立即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否则全身感染、败血症、器官衰竭的后果几乎不可逆。
但孩子的父亲坚决拒绝手术。他激动地拔掉氧气管,说要带孩子转院。母亲瘫坐在地,哭求医生救救孩子。
![]()
我们动员了伦理会、社工、多科会诊,甚至请来了派出所协调,但在家属无法统一意见的情况下,医生没有强制干预的权力。这是医学中最令人无力的时刻:我们知道怎么救,但无能为力。
很多家长对“疝气”这个词感到熟悉,却不了解它的可怕。嵌顿性疝气是小儿腹部急症中最危险的情况之一。肠管卡住后,血液供应阻断,短时间内就能导致肠壁坏死、穿孔、腹膜炎。而这类并发症,孩子的承受能力远低于成人。成年人还能撑几小时,孩子可能一两个小时就休克。
更致命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哭闹反应迟钝,误以为是“肚子受凉”或“吃坏肚子”,甚至尝试用揉肚子、泡脚等土法缓解。这些拖延,就是让坏死的肠管一寸寸蔓延。很多家长等到孩子不哭了、脸色发青了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
如果能在嵌顿初期就手术,95%以上的孩子可以顺利康复。但一旦肠坏死发生,手术复杂度和风险指数级上升。
坏死肠段过长可能导致短肠综合征,孩子吸收功能受损,长期依赖静脉营养甚至肠移植。更有研究指出,肠穿孔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ICU死亡率最高的三类病因之一,仅次于严重创伤和广泛烧伤。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相似的病例,四岁男童因疝气嵌顿拖延十小时才送医,术中切除了近80厘米小肠。术后孩子高热、腹胀、肝肾功能衰竭,连续抢救七天才脱离危险。
![]()
但术后半年仍反复腹泻、体重不增,影响生长发育。这类孩子不是“救活了就万事大吉”,而是要面对无休止的复健和营养支持。
从机制上说,儿童的肠道血供较成人更脆弱。一旦嵌顿,肠系膜静脉首先受压,导致肠壁水肿、静脉瘀血,接着是动脉闭塞,最后肠壁坏死穿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没有“等一等、拖一拖”的余地。任何犹豫,都是在赌孩子的命。
2024年《中华儿外科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超过40%的儿科疝气急诊患者曾在家自行处理超过2小时,其中一半以上因家属意见不合导致送医延误。这种现象在非医学背景家庭尤为常见。我们太低估了“父母共识”对儿童急救决策的重要性。
![]()
现实中,母亲往往是最早察觉异常的一方,但在家庭结构中,她的声音不一定被重视。我见过太多次,母亲在急诊室外哭着祈求,而父亲在电话那头坚持转院、问价、犹豫。医学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更需要家庭的统一迅速行动。
甚至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太小不能动手术”,这是个广泛误解。小儿麻醉技术在中国已经相当成熟。202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数据显示,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意外率低于0.02%,远低于家长想象中的风险。真正的危险,不在手术,而在拖延。
![]()
针对家属拒绝抢救的极端情况,目前我国《民法典》已明确规定,在危及生命的急症下,医生可依专业判断先行处理,但现实操作仍需家属签字。这种法律与伦理之间的缝隙,常常让我们医护感到无比痛苦。我们想救,但也怕越界。
那天凌晨,这个孩子最终被父亲强行带走。我们报警、备案、写下无数病历记录,但他终究没能留下来接受手术。第二天下午,我们接到转院医院的回传信息:孩子因肠坏死引发全身感染死亡。母亲瘫倒在急诊门口,哭得撕心裂肺。
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最终成为家庭永久的伤痕。医学的无力,不是技术不够,而是人心难解。我们早就知道疝气该怎么治,但我们不知道怎么让一个父亲面对现实。
![]()
有些病,医生可以动刀;有些病,医生只能看着它发生。
作为医生,我想提醒所有家长:一旦孩子出现腹股沟肿块、伴随哭闹、呕吐、无法安抚的情况,绝不能拖延。哪怕只是怀疑疝气嵌顿,都必须立刻就医。不怕“虚惊一场”,就怕“生死一线”。
理解医学,是为了让我们在关键时刻不再犹豫。不是每一次转院都有时间,不是每一次拒绝都有回头的机会。医学不是万能的,但及时的决策,是孩子生命的底线。
每一位孩子的健康,离不开家庭的共同守护。别让无知、固执或误解,成为孩子生命中无法挽回的遗憾。
![]()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林静敏,张青,李志伟.小儿腹股沟疝嵌顿手术时机与预后关系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4,45(03):229-233. [2]王晓宇,韩雪峰,赵立波.小儿短肠综合征的营养支持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10):725-729. [3]刘建新,陈慧敏.儿童外科急诊中的伦理困境与法律界限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5,38(04):512-51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