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大官却摸不到实权?唐朝一品头衔听着唬人,其实还不如三品尚书一句话顶用。长安城里,顶着太师、太傅高帽的老大人们,日常就是陪皇帝赏花喝酒领干俸,真正批奏折、分军费、管人事的,是中书门下那几位三品“小官”。一句话:唐代的权力不在品级,而在你有没有“执事”。
翻开《唐六典》就能看见,李渊开国时一口气封了二十多位“一品”,全是打江山的兄弟,面子给足,兵权收回。李世民更绝,干脆把三省首长定在正三品,谁想操盘政务,先给我降到三品再说。于是出现怪景:正二品的“尚书左丞”天天加班,正一品的“太师”在家练书法,工资还少一半。西安出土的《张说墓志》写得更直白,老张正二品衔,却得听三品门下侍中调度,谁实权大,墓砖都替他喊冤。
![]()
门下省那帮三品“给事中”最狠,皇帝圣旨他们敢直接盖章“封驳”。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想上位,张九龄连退三次诏书,玄宗也只能干瞪眼。换作一品太尉,连诏书都摸不到,遑论驳回。安史乱后,肃宗要赏郭子仪,原想抬他当尚书令(正二品),一想李世民当过,怕犯忌讳,赶紧改授中书令(正三品),老郭照样乐开花——谁在乎虚名,能调兵才是真香。
![]()
再看钱袋子。三品侍郎年俸四百石,另有“职田”六百亩,一品虚衔只有两百石,还没地方报销炭火费。武周时女皇为拉人心,批发“一品”通行证,结果 honorary 头衔瞬间通胀,连禁军看门大爷都能捞个“开府仪同三司”。到了中唐,盐铁、度支等“使职”出现,从三品小官握着天下钱粮,太尉、太师们想批点差旅费,得排队递条子,画面不要太真实。
![]()
更扎心的是人数:三百年唐朝,真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百余位,清一色三品;正一品不足五十,还多半死后追赠。权力金字塔顶端站的是三品,不是一、二品,这条隐形规则一路遗传到宋明清——宋代“中书舍人”正四品却能押宰相,明清内阁大学士只有正五品,照样让六部尚书跑断腿。品级像外套,权力才是贴身内衣,谁大谁小,古人比咱们门儿清。
![]()
网友@长安搬砖工:看完懂了,搁唐朝应聘,HR问“想几品”,直接说三品,工资高还管事,再往上就是吉祥物,谁爱当谁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