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的最新海报,大家应该都看过了。
感觉怎么样呢?
![]()
很多网友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海报为了提高清军颜值,似乎刻意避开了金钱鼠尾,康熙皇帝和官员们不是戴着帽子就是头盔,基层战士也只给了正面,看起来像是留了个平头。
更有比较了解那段历史的网友指出,将明郑政权称为“东宁”,似乎不是很妥帖。
![]()
还有冯锡范的“忠诚伯”头衔,是他剃发降清之后康熙皇帝给的,并同时将其家族和从属划入了汉军正白旗。
所以,海报中的这个“东宁忠诚伯”,确实有点让人不知所云。
![]()
那么,海报中的“东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人都从未建立过什么“东宁王朝”,更不存在什么复明失败后,建立东宁国之说。
![]()
在那段极为艰难的岁月中,郑氏在东南一隅坚持抗清。郑成功及其后继者虽然在地方上拥有绝对权力,但始终奉明为正朔。
因此,在形容郑氏的时候,更常见的一个词是——明郑,或者明郑政权。
![]()
这里多说一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个疑惑:
郑成功本名郑森,南明隆武帝赐其国姓朱,改名“成功”。此后他常以“朱成功”自称,以表对明朝的忠诚以及所受大明皇恩的正统性。
当年,他被赐下朱“姓”的时候,是连带“成功”这个名字的。
由此,他又被称作——“国姓爷”。
![]()
但为什么后人依旧还叫他郑成功呢?
这其实跟作为胜利者的清廷的刻意操作有关。清朝统治者忌明讳朱,因此抹掉了几乎所有跟“朱”姓相关的印记,以消除其明朝属性,叫他——郑成功。
在原始记录中,郑成功对外大都是自称“朱成功”的。
比如,签署文件和下达政令时,他多称呼自己为“朱成功”。
设明太祖朱元璋神位祭拜时,也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
郑成功、郑经、郑克塽在台湾的身份,始终是——延平王,属于郡王级别。穿龙纹蟒袍,但无论是颜色还是龙纹款式,都严守大明的规矩——常服为蓝衣,礼服为红衣,五爪龙纹不分正龙,行龙。
明郑更是自始至终一直尊奉明朝正朔,哪怕是在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殉国后,依然坚持使用永历年号,发行并使用永历通宝。
![]()
郑氏手下的文官最高就是六品。因为国姓爷和他的继任者们都在严格遵循明朝制度,自己是延平王(郡王),所以文官最高只能六品。比如明郑权臣陈永华,他是世子郑克臧岳父,这样的当地大官僚,也只是六品官衔,连穿红袍的资格都没有。
试想,如果明郑要做独立小王国,为什么还要遵循前朝制度?
郑氏确实并未在台湾岛自行“称王称帝”。
“王”是南明永历帝公开敕封的延平王;“帝”,则是他们效忠的大明皇帝,哪怕最后的皇帝已经死了,他们也没有放弃。
![]()
如果我们回顾当年的真实史料,你就会发现,郑成功治理台湾时,主要都是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发号施令的。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其孙郑克塽,二者则使用了“招讨大将军世子”之名义发号施令,管理台湾。
具体的可参考《闽海纪略》《海上见闻录》和《闽海纪要》(又称《海纪辑要》)、《先王实录》(从征实录)等众多保存郑氏史料的文献。
![]()
并且,按照史料记载,提到台湾政权,他们曾先后用过“东都”“东都明京”“东宁”“承天府”等词汇指代,从未提到什么“东宁王朝”或“东宁王国”。
而所谓“东宁”的由来,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将台湾赤崁(现台南)改为“东都明京”,以此宣告台湾归属明朝,并表达欢迎南明永历帝移驻台湾的意愿 ,彰显抗清复明的初心。
![]()
1662年4月,永历帝被俘虏后遭吴三桂杀害,南明最后的小朝廷彻底覆灭。这样一来,原本对应的云南“西都”已不复存在,“东都”也就失去了原本的象征意义。
这里再多说一句。早在1661年,清廷杀掉了郑成功早前主动降清的父亲郑芝龙,还把郑家的祖坟给刨了一个遍。
再加上长期的征战让郑成功身心俱疲,各种伤病在一直不断。到了1662年6月23日,被国耻和家丑(他儿子的不伦行为和家族内讧)折磨的已经精神失常的郑成功,愤愤而终,年仅三十九岁。
![]()
继任者郑经论能力和运气,都远不如他老爹。内乱之后,明郑实力大减,被清军赶出了厦门、金门等大陆沿海据点,只能退守台湾孤岛。
经历这一连串内乱外患后,郑经最希望的是政权稳固、辖区安宁。再考虑到大明的“西京”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郑经的公文里面,开始用“东宁”来代替之前的“东都明京”。
所以,东都改东宁只是一个地区的称呼变更,并非建立新政权或者改国号。
还是那句老话,历史上,明郑一直以来奉南明永历帝为正朔,从来只有“大明”一个旗号。老郑家对外也一直在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和“大明招讨大将军世子”自居。
![]()
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东宁王朝”,人家自称就是——明。
举个例子。
在当时的语境下,你称呼明郑方人员,要叫他大明某某官,而非东宁某某官。
类似的也可以参考诸葛亮。你得叫他汉丞相,汉武乡侯,或者蜀汉丞相,蜀汉武乡侯;而非成都丞相,成都武乡侯。
因为,只有一个政权才能授予官职,首都怎么授予官职?
![]()
最后,咱们再看“澎湖海战”。
澎湖海战,就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之际的一种“内部军事斗争”,中国内政。
这个可以参考咱们国台办发布得信息——明郑政权属于“反清复明”运动,为历史上常见的朝代更迭。
![]()
既然属于国家内部统一战争,那建立在清继承明大统的基础上,清军去收复明朝故土,台湾一方被标注为“明郑”,或许更为妥当。
用“东宁”,对于很多不怎么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来说,难免会让人感到迷惑,甚至产生某些误解。
![]()
最后,咱们还是看看康熙帝为郑成功写下的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