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叫创新国际实业的公司要在香港上市,名字听起来很普通,在行业里排第十二位,但是像嘉能可和高瓴这样的大投资方都抢着投它,一口气拿出五十五亿港元做基石投资,原因在于这家公司自己解决原料和电力,氧化铝八成多自己生产,电也八成多自己发,成本比同行低很多,其他公司得买原料还得买电,而创新国际实业把整个生产链条建在内蒙古和山东,省下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钱。
![]()
但这热闹背后藏着问题,全国电解铝的生产速度已经超过设计上限,产能利用率突破101%,这说明生产系统没有富余空间,任何一个工厂因为环保检查或停电停产一天,全球铝价就会立刻上涨,眼下每吨五千块的利润看似很高,其实是供应紧张和需求强劲共同作用的结果,价格只能被迫抬升。
![]()
海外解决不了问题,欧美那边建了很多AI数据中心,电力却不够用,他们自己的铝厂想要恢复生产,就得先抢到电,结果就是原本短缺的34万吨铝,明年可能更加紧张,中国铝企业想去国外扩大产能,其实不是主动走向全球,而是被国内政策限制住了,只能去外面找机会落脚,说白了就是国内待不下去了,只好往外搬。
这家公司有个明显问题,它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关联企业"创新新材",两家公司的董事长是同一个人,现在铝价处于高位,这种关联交易还能说得过去,可一旦铝价下跌,这种业务结构就容易变成内部利益输送的渠道,更让人担心的是,今年前五个月煤炭价格上涨,导致公司净利润下降了14%,虽然公司自称具备自给自足能力,但电力和氧化铝这两种关键原材料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外部供应商手里。
铝的用途已经不只是制造飞机轮子,现在AI服务器机柜使用的铝量是老款的三倍,新能源车和光伏支架也都离不开它,但全球八成五的铝生产仍然依赖煤炭,中国采用绿电炼铝的比例还不到一成,如果欧美真的推行碳关税,我们出口的铝可能还没到港口,利润就会被“碳账单”吃掉一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升级压力。
我很好奇这家小公司能撑多久,它的模式看起来小而精,把上下游都打通了,成本也控制得挺稳,可背后的系统却很不牢靠,产能已经满负荷了,能源还依赖别人,关联交易多,碳税风险也不小,随便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它受挫,资本市场喜欢听故事,但市场本身很现实,只看供需和价格。
许多人认为铝厂属于老旧的重工业,实际上它卡在全球科技升级的关键位置,人工智能需要强大算力,算力依赖高效散热,散热离不开铝材,电动车追求轻量化设计,轻量化也需要铝材,但生产铝的过程消耗大量电力,排放海量碳元素,这个矛盾无法回避,中国铝企当前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在寻找生存之道,要么提升生产效率,要么改用清洁能源,要么迁往资源富集地区。
创新国际这次上市,表面上看着是资本在热闹庆祝,实际上反映出整个行业在想办法生存,公司筹集到的资金里,有一半要拿到海外去建厂,本质上就是换个地方做原来的事,因为国内不让扩大生产,只能到国外找机会,这种做法虽然挺聪明,但也带来风险,海外法规更严格,政治环境不稳定,成本也未必更低。
这件事与其说是企业自己成功,不如说是整个行业不得不转型的一个例子,铝不再只是一种冷冰冰的金属材料,它成了未来科技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能把这两方面平衡好的企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现在看起来热闹的那些不一定就是最后的赢家,暂时保持低调的那些也未必就会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