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过了65岁,身体跟年轻时候就不是一个状态了。不是说老了就一定要生病,而是这个阶段,身体的“潜规则”开始浮出水面了。
![]()
有些毛病,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很多人一到退休年纪,就开始“体检狂热”:动不动做个全身CT、查个肿瘤标志物、花个几千块不眨眼。
但李兰娟院士的话,像一盆凉水泼下来:“体检,不是越全面越好,尤其是老年人,查得太多反而可能误导自己。”
她提醒,过了65岁,体检查这三大项就够了,其余的,别乱折腾。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但等你了解清楚背后的逻辑,恐怕会忍不住点头称是。
![]()
为什么不能“查个放心”?
很多人觉得,查得越多越安心。但真相是,医学检查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本身代谢慢、恢复慢,很多体检项目反而带来额外负担。
比如一次全身增强CT,辐射是多少?肾脏能不能代谢掉造影剂?再说得直接点,有些检查压根就不是为老年人设计的。
比如某些癌症筛查指标,本身就不够准确,假阳性率高得吓人,一查出来“异常”,结果吓得睡不着,最后发现根本没事。
![]()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身体本来就有“正常的异常”。比如轻度骨质疏松、血糖轻微波动,这些未必需要干预。你非要查出来,再折腾一堆治疗,反而伤身。
李兰娟院士为什么强调这三项?
李院士这么说,不是空口白话。她是传染病学专家,也是公共健康领域的权威。她的建议背后,是多年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数据的总结。
她点名的三项,不是“高大上”的尖端项目,而是最能发现老年人常见健康风险的基础检查。
![]()
第一项,血压与心电图。这个年龄段,高血压和心律不齐是“沉默杀手”。很多人一辈子没觉得心脏有问题,突然某天晕倒,检查才发现房颤早就悄悄来了。
定期监测血压、做个心电图,能早发现心律异常、心房颤动等危险信号。
第二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到了65岁,糖尿病不再是“吃糖吃出来”的事了,而是胰岛功能自然衰退。
![]()
很多老人空腹血糖还行,但糖化血红蛋白一查就超标。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比单次抽血更靠谱。
第三项,肾功能与尿常规。这项常被忽略,但其实肾脏问题是老年人最容易被耽误的“隐形病”。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的人,肾小球早就悄悄受损了。
尿微量白蛋白一旦升高,就是肾脏亮红灯了,必须引起警惕。
为什么别的检查不推荐?
![]()
说白了,不是别的检查没用,而是“性价比”太低。比如肿瘤标志物,很多指标并不适合老年人筛查。
CA125、CEA这些,轻微升高就吓死人,但其实很多良性病变(比如息肉、炎症)也能让它升高。
再比如骨密度检测。65岁之后,骨质疏松的确普遍,但轻度骨丢失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医学界本身就有争议。更别提一些体检机构搞出来的“骨质扫码仪”,连准确度都说不清。
![]()
至于全身CT、核磁共振这些,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有明确的临床指征。做个CT就像拍一张照片,风景没变就别老拍。
否则,拍来拍去拍出一堆小结节,医生也不敢轻易下判断,患者更是天天担心,陷入“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怪圈。
体检,是为了干预,而不是“收藏病”
很多老年人有个误区:查出点啥才觉得“这次体检有价值”。其实刚好相反,真正有价值的体检,是告诉你“你现在很好”,或者“你需要关注某些趋势”。不是查出个病名,而是帮你走在问题前头。
![]()
比如血糖偏高,不一定非得吃药。有研究发现,多吃南瓜、苦瓜、糙米饭,适度运动,睡眠规律,就能把血糖控制住。
再比如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医生会建议你限制高盐饮食,控制血压,甚至每天多喝水,延缓肾损伤。这才是体检的意义:早发现,早调整,而不是等着治病花大钱。
医学,不是万能,而是有限之中找最优解
李院士的提醒,其实背后是一个很朴素的医学原则:做有用的检查,少做无效的折腾。医学不是万能的,也不能保证你查了就不得病。
![]()
但它能帮你做决策,尤其是在人生“下半场”,做对的事,比做多的事更重要。
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身体看着挺硬朗,每年花上万元体检,三年下来查出“疑似病灶”五次,结果都没事。后来她说:“我花了几万块,买了很多焦虑。”
反过来,还有个邻居,体检只做基础三项,血糖稍高,医生建议她戒夜宵、戒甜点、坚持散步。两年后,血糖完全恢复正常。她说:“省下的钱,买了几双好鞋,走路舒服多了。”
老年体检的核心,是“量身定制”
![]()
65岁不是一个分界线,但确实是身体机能“分水岭”。这个阶段,体检不能图新鲜,要图实用。
不是说你不能做高级检查,而是要问自己:这个检查能不能影响我的健康决策?能不能带来实质改变?如果只是为了“查个安心”,那不如多晒晒太阳,多走走公园,多吃点西兰花。
而真正值得查的三项,心血管、血糖、肾功能,恰恰是最基础、最容易被忽略、但最具可操作性的方向。
结语

体检,不是花钱“买平安符”。它是一次身体的“年检”,是告诉你哪里该保养、哪里该修一修。尤其是65岁之后,人生开始进入“保值期”,每一项检查,都该讲究实用、讲究策略。
听听李院士的建议,少查那些“吓唬人”的项目,多关注真正管用的部分。健康,从不是靠仪器堆出来的,是靠每一天的认真生活,慢慢攒出来的。
愿我们都能在有限的时光里,把健康这件事,认真对待,不忙不慌,脚踏实地。
参考文献: [1]李兰娟. 传染病控制与公共健康策略[J]. 中国公共卫生, 2023, 39(4): 412-416. [2]张静, 王伟. 高龄人群体检项目选择的临床价值探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24, 38(2): 123-126. [3]刘志伟, 陈芳. 老年人慢病筛查的现状与对策[J]. 中华全科医学, 2025, 23(7): 878-881.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