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广网北京11月13日报道,近期一名律师在山东东营取款4万元,遭银行连环追问的事件引发热议。
![]()
山东律师周筱赟取4万元现金被追问“买什么”,湖南医生夫妇因涉诈嫌疑被停机二十多天,江西外地群众办电话卡被索要无犯罪证明……近来多起事件,让“反诈”这个原本充满正能量的词,蒙上了一层争议的阴影。
![]()
更令人揪心的是,类似的“误伤”并非个例:河南农民卖麦子收款后银行卡被冻结,湖北小贩收摊款后账户受限,普通市民因他人转账“涉诈”而被牵连……当反诈的防护网越织越密,一些基层执行中的“层层加码”,却让合法公民的正当权益频频受损。
不可否认,反诈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国家反诈中心已紧急拦截涉案资金超3000亿元,无数家庭因此避免了“一夜返贫”的悲剧。
从成功劝阻老人向“网恋男友”转账,到精准拦截涉诈资金流向,银行柜员、运营商客服等基层从业者,确实是守护群众财产安全的前线力量。
但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朱巍副教授所言,不能以反诈之名侵害用户的隐私权、财产权,否则“本想保护用户,最终却伤害用户,得不偿失”。
![]()
最让普通群众委屈的,是“被动涉诈”后的维权困境。农民卖麦子,只知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怎么可能核查买主的资金来源?小商贩收货款,面对络绎不绝的顾客,又怎能分辨每笔转账是否“干净”?
这些普通人既没有调查资金来源的渠道,也没有识别诈骗风险的专业能力,却要为他人的违法行为“买单”——账户被冻结后,要跑遍银行、派出所开证明,少则几天多则数月才能解冻,其间房贷、水电费、医药费都无法正常缴纳。
更讽刺的是,群众不禁要问:既然能识别出“涉诈资金”,为何不提前拦截犯罪分子的账户,反而对合法经营的普通人“精准打击”?
![]()
基层执行中的“加码”乱象,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叠加。
一方面是“怕担责”的心态作祟,部分基层机构将“宁错勿漏”奉为准则,把反诈压力转嫁给普通群众——银行怕因漏判被追责,就把取现报备额度从5万元降至1万元;运营商怕被通报,就对可疑号码“一刀切”停机。
另一方面是精准防控能力不足,一些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模型,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筛选风险,比如仅凭“外地身份证”“频繁转账”就给用户贴标签。
更关键的是,救济渠道不畅通,用户被“误伤”后,往往面临“银行推公安,公安推运营商”的踢皮球,维权成本极高。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已开始纠偏。2024年8月,央行等三部门发布的新规征求意见稿,取消了“个人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用途”的硬性要求,释放出“松绑加码、回归精准”的信号。
江西通信管理局也在发现“外地办卡要无犯罪证明”问题后,迅速责成企业整改。这些举措证明,只要监管发力,“加码”乱象并非无法治理。
![]()
反诈的本质,是保护合法权益,而非制造民生障碍。
要实现“有力”与“精准”的平衡,既需要技术升级——用更智能的模型区分“正常交易”与“涉诈行为”,避免“一刀切”;更需要制度完善——明确基层执行的边界,杜绝“层层加码”的空间,建立误拦资金的快速甄别与返还机制,同时打通便捷的申诉通道,让被“误伤”的群众能快速维权。
银行、运营商等机构更应明白,反诈不是“把所有人当嫌疑人”,而是要精准锁定犯罪分子;群众的配合也建立在信任之上,若合法权益屡屡被侵犯,若误拦资金迟迟得不到返还,只会消耗社会对反诈工作的支持度。
![]()
反诈是场持久战,既要筑牢防线,也要守住底线。那些为了反诈而冻结农民卖粮款、阻碍医生工作的做法,背离了反诈的初衷;那些只重拦截数据、忽视合法权益的倾向,同样会侵蚀反诈工作的根基。
3000亿元的拦截成绩值得肯定,但只有当这份成绩里没有无辜者的血汗钱,只有当每一笔误拦资金都能及时归还,反诈工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才能构筑起更坚实的社会安全防线。
唯有让防护网精准对准犯罪分子,而非困住普通群众,才能让反诈工作真正赢得民心,筑牢社会安全的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