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许高速全线首段下面层AC-25试验段已经铺好了。
![]()
现场把摊铺结束后的那一刻当场做了快速验收。检测人员一刻没闲着,把标高、厚度、平整度、温度、压实度这些关键项逐项核对,既有仪器读数也有人手抽检。结果出来后,表上一个个勾都打上了,指标都符合设计和规范,试验段的运行指标达到了预期,现场的人长舒一口气,数据合格得比大家先前想的还要顺利。
摊铺当天的过程看起来并不随意,是有章法的。整幅路面用的是中大2000型的大型摊铺机,一次把整宽面铺好,效率高、稳定性强。那台摊铺机装了平衡梁,能自动调节厚度,省了很多人工微调的麻烦,这对路面平整度帮助很大。施工节奏上讲得像个乐队:温控、厚度控制、摊铺速度、后面的碾压队伍都得一起走拍,任何一个环节掉队都会影响最后的压实效果。现场压实也没马虎,压实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取样检验也及时完成。
在摊铺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细。施工方案、配合比、物料供应、设备配置和人员分工这些都提前布置并做了交底。技术人员根据材料特性和当天气温,多次调整配合比,目的是让拌合料出厂和摊铺时保持合适的温度和粘结性。跟供应商约好沥青和骨料的进场时间,避免现场等料耽误工期。关键机械有人、定班次,出故障有备用机具可以顶上。人员分工明白,施工、检测、后勤各自有负责人,现场指挥也比较清楚,不会一扯皮就耽误事。
施工流程走的是标准化路线。每一道工序都有明确的检查点,谁做、怎么记录、哪些数据必须留底都写在交底单里。摊铺时操作员盯着摊铺厚度和铺料温度,巡检人员实时记录,压实结束马上取样检测。这样把潜在风险尽量往前挪,一旦出问题能迅速定位处理,看起来不像临时拼凑,更像是按流程有章有节地推进。
这项工程的节点背后有更大的背景意义。郑许高速是连接郑州和许昌的重要通道,这条路通车后对区域通行效率和货运能力都会有直接影响。下面层的施工质量是大工程里头的关键,基层铺得好,上面几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才有底气。所以把试验段做成样板,不只是把一段路铺完,而是为后面大面积铺设积累实操经验和数据,避免把问题带放大。
项目组还把试验段的各项数据整理成册,形成经验总结,方便复制到其它路段。技术团队会把温度控制、配料配比、设备配置这些关键参数写成标准作业指引,后续施工队照着一本干就能少走弯路。换句话说,现在不是靠个人经验拍脑门,而是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写成了“作业手册”,便于推广。
施工现场各方配合也算比较到位。施工单位负责机械运转和日常调度,技术人员盯配合比和质量检测,物资组把材料进出场管得清清楚楚。班次交接有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处理。看人来人往,机器有节奏在运转,能感觉到这项工作不是第一次做,组织比较成熟,流程也比较顺溜。
检验环节里有些细节值得注意。铺筑后抽样检测不光比数值,还要看分布,重点路段、转弯、接缝这些地方都要多注意。温度监控被列为必须项,因为温度对沥青的黏结性和最终压实效果影响直接;温度如果控制不好,后面压实再多也不一定行。压实度检验采用现场快速检测配合实验室复核的办法,不把全部信任压在单一仪器上,双重把关让结果更可靠。
关于信息发布,相关情况由河南交通投资集团通报,媒体也有现场跟踪报道。大象新闻·河南交通广播对这一段有后续跟进,编辑任华飞发布了初步消息。照项目方的计划,把这次试验段当模版,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大批量摊铺工作是既定思路。
个人看来,把过程管成这样,后面大面积铺设出问题的概率会低不少。不过现场总有不可控的因素,接下来要看连续作业的稳定性和材料供应的持续性。项目方接下来会按计划推进上层沥青的试验和正式铺筑,确保每一步都有检验数据、留存记录和明确的责任人跟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