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爱沙尼亚外长时隔10年再次访华,这是一次关注度极高但又有点奇怪的外交访问。此次来访在外交圈掀起了一些小讨论,特别是这位外长查赫克纳在中国的一举一动、言辞表达都引来不少解读猜测。
![]()
这次访问的初衷大概是要加强中爱双边关系,但是与我们通常所期待的不同,这位爱沙尼亚外长似乎有着自己的重点,在他的来访过程中,并没有对诸如双边合作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而不断转而谈论俄罗斯相关的话题。据称,在其谈话期间,至少有八成时间都在讨论着有关俄罗斯的问题,他毫不留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俄罗斯的不满态度,甚至还把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推到了台前,声称中国在俄罗斯经济生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指出中国的对俄经济影响之大以至于能改变俄乌战争进程。
查赫克纳不仅对中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还对俄罗斯发出了要求。根据他在华期间发表言论来看,他觉得中国在经济上、外交上给过俄罗斯支持,这也推动了俄乌冲突的发展。所以直接要求中国不要给俄罗斯任何的支持,要和欧美国家一起向俄罗斯施加更大的压力,这表明他对中国的立场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把中爱关系与中国是否帮助俄罗斯绑到了一块去。
![]()
他的表现给访问的外交氛围增添了一种很强的压迫感。查赫克纳而强硬地施加压力的行为,这和人们对于外交礼仪的认知大相径庭,一些人就以为这是一种少见甚至“趾高气扬”的做法,而且查赫克纳还想要对中国的“劝和促谈”态度发出负面评价,他把中国采取的那种政策描述成一种与西方观点相反、不符合国际准则的特例。
在推动自己的观点时,查赫克纳也引用了欧美一些政治领袖的言论来强化自己的立场,比如美国前总统的一些表态。他把欧美国家对俄态度一致当成理由,想要借此拉拢更多国家支持他的看法,分析评论觉得这好像有点想给中国施加道德压力的意思,还体现出爱沙尼亚要借外交公合获得更多国际关注的想法。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查赫克纳的反俄态度并不奇怪。爱沙尼亚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在二战之后苏联占领了它,这段时期在爱沙尼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历史伤口”一直影响着爱沙尼亚对俄罗斯问题的态度。即使苏联解体后恢复独立,但其对于俄罗斯的警惕性与强硬态度从未改变过。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后,爱沙尼亚更是把对俄政策推向了一个极端,成为了欧洲国家当中对俄罗斯立场最硬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比一些西方国家更加激进。
把这种历史情绪和地缘政治问题直接转嫁到中国头上,观察者们觉得这样做的意义不大。对中方的这个特别要求更像是搞个政治宣传,给西方盟友刷好感或者博国内舆论支持。这次去北京表态很难看出有什么能真正落地执行的东西,爱沙尼亚的外交手段大多是做个样子,想表现一种姿态而已,并不能真的改变中国的外交走向,更别提影响俄乌问题了。
![]()
进一步查赫克纳的行为,也反映了某种更广泛的欧洲情绪。很多欧洲国家在和中国的关系上都在尝试一种复杂平衡,他们想继续维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稀土、芯片等资源方面,这些是中国的优势领域,是欧洲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他们在安全问题上又施压给中国,试图把中国拉入自己地缘政治对抗体系当中去,在俄乌事件里这种矛盾更加明显,爱沙尼亚的言论就是这个欧洲现象的一个缩影。
对于爱沙尼亚外长这次访问的表现,中国的应对非常冷静稳重。有人觉得像这种有“二选一”要求的外交压力中国不必放在心上,在地缘政治和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有自己的立场,走独立自主、不受外界左右的道路,中国的态度多多少少是出于长远利益和现实情况,并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压力或者所谓的道德绑架就有所改变。关于俄乌问题,中国一直坚持劝和促谈的原则,希望能在建设性方面发挥作用,帮助争端双方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被一些国家卷入对立与局势操作当中。
![]()
爱沙尼亚这种外交手段虽然会引起人们的议论,但是并没有什么用。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战略定力,在国际局势中考虑的问题就是自身的利益以及世界和平稳定的事情,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地缘政治,都是不会因为一些国家的要求就随便答应下来。这次事件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后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就会更加独立和建设性,并且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其他国家的言论或者压力所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