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一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其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多名网友发布相同表格证实,确实收到了这样一张表格,并表示这样的调查不合适。
引发热议后,11月14日,涉事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因学校工作人员未能深刻领悟、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联系卡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与困扰,对此,我们深感愧疚与自责。目前,该校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确保以更严谨、更贴心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工作。
说起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本身并没有啥问题,学校想借助家长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这个出发点其实能理解。就像我家孩子学校最近也在做“家长课程进校园”的意向调查,问卷自愿填写,摸排的只有专长领域,而且细分成了职业分享、生活技能、科技探索、艺术人文、体育健康等若干类别,最后以“您授课的课题是什么”的问题收尾。这样的操作,就让人感觉很舒服。
忻州这所小学的做法,问题就出在执行方式上。把自主自愿的事情变成了强制填报,还把焦点从“能提供什么课程”偏到了“家长的工作单位”“有什么社会资源”上面。教育最怕的就是把成人世界的那套规则过早地带给孩子,今天统计家长的社会资源,明天会不会根据这些资源来差别对待学生?孩子们虽小,但敏感得很。当他们发现谁的爸爸是某某长、谁能帮班级联系到免费活动场地,谁就成了老师眼中的“红人”时,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细想一下,家长能带给课堂的,远不止他们的职业身份。曾有学校以自愿参与的方式发起过“家长课堂”,当会计的妈妈教孩子们做零花钱账本、爱养花的爸爸带学生认识植物、会修自行车的爷爷演示简单的机械原理——这些课都特别受孩子欢迎。关键是把重点放在“能分享什么知识”上,而不是“有什么社会资源”。
校方在通报中道歉称“未能深刻领悟文件精神”,这话说得挺实在。上级要求的“协同育人”,本意应该是搭建平台,让有热情、有特长的家长自愿参与,绝不是搞成资源普查。就像组织社区活动,聪明的做法是广发英雄帖,看谁愿意来露一手;而不是先挨家挨户登记收入和职务,若换成这样,谁还愿意来?
同样的目标,换种方式实现,效果就可能天差地别。家校协同育人稳妥的方式,是把“家长资源库”做成完全自愿参与的形式,而且内容不限于职业资源。关键是平等、是自愿。在此基础上,学校列出需要的课程类型——科普讲座、手工制作、职业启蒙、安全知识,让家长自由选择,这样既能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又避免了给家长贴标签。
教育这件事,分寸感特别重要。好的家校合作应该像煲汤,火候到了自然香;太过刻意的“资源整合”,反而很容易招致家长反感。说到底,学校真正该关注的,是如何创造一个让所有家长都能平等参与的氛围。无论是医生、教师,还是普通职员、自由职业者,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出力。毕竟,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能来学校分享知识本身就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至于这知识背后代表着什么“社会资源”,他们根本不在乎。 □墨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