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松站在空荡荡的大堂里,看着落满灰尘的行李车,叹了口气说:"没有中国游客的日子,我们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每天都在为生存发愁。"
一、曾经的辉煌
2019年的春节,我第一次到河内采访。那时候还剑湖边的酒店一房难求,阮文松的明珠酒店里住满了来自广西、云南的中国旅行团。他当时意气风发,刚刚贷款扩建了两层新楼房,把房间数从30间增加到了50间。
"你知道吗?那时候一个月光中国团就能接20多个,每个团30-40人。"阮文松掏出手机,翻出当年的照片给我看。照片里,酒店门口停着好几辆大巴,导游举着小旗子,游客们排队等着办入住。
他的妻子阿玲在旁边补充:"最忙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要上阵。我管前台,他负责协调,两个孩子放学回来也要帮忙搬行李。虽然累,但是心里踏实啊。"
![]()
那时候,整条范五老街都是为中国游客服务的。卖河粉的小贩学会了用支付宝收款,咖啡店的菜单都标上了中文,连擦鞋的老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老板,擦鞋,便宜,好。"
二、突如其来的寒冬
2020年初,疫情来了。起初阮文松还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最多停业两三个月。他给员工放了假,说好三月份再回来上班。可是三月过去了,六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中国游客再也没有回来。
"最难的是2021年。"阮文松点了根烟,"越南本地游客少,欧美游客也来不了。50个房间,有时候一天只住了两三间。电费要交,贷款要还,我把车卖了,老婆把首饰也当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转行或者关门。他苦笑着摇头:"这个酒店是我父亲留下来的,1995年开业,快30年了。而且我除了开酒店,什么都不会。再说,总觉得游客会回来的,总会回来的。"
![]()
隔壁的按摩店老板娘阿红走过来,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中国客人好,给小费大方,不挑剔。现在来的韩国人、日本人,事情多,小费少。我们都盼着中国团回来呢。"
三、艰难的坚守
2023年,边境终于开放了,但中国旅行团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蜂拥而至。阮文松说,现在一个月能接到一两个小型中国团就不错了,大部分还是自由行的散客。
"你看看这条街,一半的店都关门了。"他指着窗外,"那家卖越南传统服装的,老板回乡下种田去了。对面的工艺品店,改成了便利店。只有我们这些有房产的还在硬撑着。"
为了节省开支,阮文松辞退了一半的员工,自己当起了前台、清洁工、维修工。早上5点起床去市场买菜,准备早餐;白天接待客人,晚上还要查账。阿玲心疼地说:"他现在看起来比三年前老了十岁。"
前几天,一个中国旅行团终于来了。虽然只有15个人,但阮文松像过节一样高兴。他亲自下厨做了几道拿手菜,还拿出珍藏的越南米酒招待客人。一位来自南宁的阿姨感动地说:"老板,你们不容易。"
![]()
四、等待春天
采访结束时,阮文松带我上了天台。这里可以看到还剑湖的全景,夕阳把湖水染成金色。他指着远处说:"看到那座桥了吗?以前每天傍晚,桥上都是拍照的中国游客。现在冷清多了。"
"你后悔扩建酒店吗?"我问。
他沉默了一会儿:"不后悔。做生意总有起伏,就像我们越南的历史,战争、和平、发展、困难,都经历过。我父亲经历过美国轰炸,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算什么?"
临别时,阮文松硬要送我一包越南咖啡:"等你下次来,希望能看到我的酒店住满客人。"
"春天总会来的?"我试着回答。
![]()
"对,春天总会来的。"他笑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我们越南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等。等美国人走了,等国家统一了,现在等中国朋友回来。总能等到的。"
走出酒店,范五老街上零星有几个背包客走过。路边的河粉摊主看到我是中国人,热情地招呼:"你好,吃饭,好吃!"那个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这条街曾经的热闹,也相信它终会恢复往日的生机。
正如阮文松说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等待。在这个曾经饱受战火的国度里,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坚韧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