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试图以人贩群体为切口,完成对现实社会与人性的解剖。《三滴血》本身的构思颇具新意,而不论是胡歌还是文淇,在这部电影中都奉献了并不逊色的演技,但导演对多线叙事把控的生涩,使整个故事的呈现是碎片化的,这也导致电影始终没能建立起真正打动人心的角色,而只有将自身卡顿在了故弄玄虚的剧情设计里。
《三滴血》最明显的问题,就在于电影没讲好故事。本该凭借现实题材的厚重与演技派的加持脱颖而出,最终却因叙事失控沦为平庸 ,导演意图借原本素不相识的三个人,因人口贩卖的因果被勾连在了一起,由此呈现拐卖产业链的隐秘生态,可电影实则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其所呈现的故事反而陷入了碎片化的泥潭。
![]()
多线叙事缺乏缜密的链接是核心硬伤:叙事时而在寻亲父亲的绝望与被拐孕妇的挣扎间生硬跳转,时而被冗长空镜拖慢节奏,本应层层递进的情绪积累被反复割裂。这种叙事非单纯的技术瑕疵,而是对题材复杂度的认知偏差所致, 拐卖犯罪的沉重底色,亟需清晰的叙事逻辑作为支撑,过度执着于多视角的表达形式,反而稀释了核心冲突,让本该直击人心的情节,最终沦为零散的情绪碎片。
也正因此,影片虽试图以冷硬的镜头质感烘托纪实氛围,却因叙事节奏的失序,始终难以沉浸于人物的命运纠葛。最典型的例证,便是胡歌饰演的朱邵玉, 这个角色兼具 “施害者与受害者” 的双重属性,意在呈现人性的复杂,可这一表达核心症结在于人物弧光的构建缺乏足够说服力。朱邵玉因入狱服刑错失孩子的成长,刑满释放后又以寻子赎罪的姿态出现。这组反差本应迸发出强烈的戏剧张力。但影片既未通过扎实的细节铺垫其心态转变的内在逻辑,也未让台词承载足够的情感重量,最终使得父子间的联结既刻意又割裂。
![]()
当核心角色既无根源性的逻辑铺垫,又无足够的痛感浓度作为支撑,所谓的人性挣扎便沦为模糊善恶的廉价借口,反而加剧了人物塑造的悬浮感。影片一面执着于给朱邵玉堆砌父爱驱动的苦大仇深,强行赋予其深沉的内在矛盾;一面又没能让这个角色真正立住根基。逻辑断层的前提下,胡歌越是用力演技,越显得刻意造作,本该有的共情反而变成了用力过猛的违和感。而文淇与闫妮的角色更是彻底沦为推动情节的功能性工具人,缺乏独立的人物弧光。这一问题绝非演员的能力局限,而是影片自身缺乏足够的文本沉淀, 当故事骨架松散、人物根基虚浮,再出色的演技也只能沦为无的之矢,终究难以填补作品叙事的苍白。
于是本该扎根拐卖题材的社会痛感,深挖现实肌理的作品,最终沦为导演个人风格的试验场。影片堆砌着过量的黑暗氛围渲染,搭配自视甚高的视听调度,看似为《三滴血》镀上了一层故作高深的文艺外壳,实则连东北地域最基本的烟火气都未能触及,核心冲突的化解近乎全凭偶然事件的强行推动。整部电影不过是在导演臆想的悬浮空间里,完成了一次自说自话的创作:既没能讲好拐卖犯罪的现实,也没能立住人物、理顺情节,更遑论触碰打拐题材背后该有的社会重量。
![]()
《三滴血》的本质问题,是艺术形式与现实题材的不适配,当现实题材与过度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形成割裂:缺乏生活逻辑的故事与自诩文艺的表达,呈现的血色,注定言之无物。
个人评分: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