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二甩出终极录音!王家卫亲口认古二写主线,秦雯只是打下手,这瓜太颠覆!
这波实锤直接把影视圈的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2025年10月底,编剧古二(实名程骏年)在社交平台一次性放出7段总时长超1小时的会议录音,没加任何剪辑,原汁原味的内容让全网炸了锅——录音里王家卫的声音清晰直白,毫不掩饰对秦雯剧本的不满:“你这版没冲突没张力,太low了,观众看三集就弃了”,秦雯当场甩锅:“现在观众没耐心,不是剧本的问题”,转头王家卫就拍板:“让古二扛主线,把桥段、故事结构写好,成稿给秦雯揉合调整就行”,还特意强调“古二写的商战剧情才是骨架,情感戏只是血肉”。更讽刺的是,这些录音压根不是古二偷偷录的,是秦雯自己记录工作会议后转交给他保存的,相当于“自投罗网”,至今王家卫和秦雯双方都没否认录音的真实性,这波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
谁能想到,这光鲜背后藏着这么多委屈。古二2018年进组时,名义上是“生活助理”,拿着3000块的底薪,既要给王家卫煎牛排、挡酒,又要熬夜改剧本,可实际上,《繁花》里阿宝外贸线、李李金融线、火烧丝光棉商战线这些核心剧情,全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网友对比发现,他早年写的《乱世佳人》初稿,和《繁花》的故事脉络高度重合,录音里提到的“双兔牌”商战,成片里只改了个“三羊牌”的名字就直接用了。更让人揪心的是,2019年古二确诊渐冻症,病情都没挡住他创作的脚步,可剧组不仅没照顾他,反而在他2020年底离组后,慢慢把他的功劳抹得一干二净。2023年《繁花》开播,编剧栏只写了秦雯一个人的名字,她凭着这部剧拿了白玉兰、金鹰奖最佳编剧,一集报酬高达35万,而古二只在片尾一闪而过的“前期责任编辑”里占了个角落,连句感谢都没捞着。
古二从2023年12月就开始维权,在公众号“古二新语”写了54篇文章,晒剧本、放证据,结果不到一周账号就被封了,还收到过三次匿名威胁,让他“停止纠缠”。直到2025年病情加重,舌肌萎缩、站立都困难,他才彻底鱼死网破,甩出了压箱底的录音——他要的从来不是钱,只是一个本该属于自己的“编剧”署名,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诉求,在圈子里却难如登天。
其实这事儿根本不是孤例,而是影视行业的老毛病了。光明网早就指出,编剧行业长期没有明确的署名标准,“总编剧”“联合编剧”“文学策划”的头衔乱象丛生,大咖编剧占着署名拿高报酬,实际干活的新人却连名字都捞不着。加上国内是“导演中心制”,导演话语权最大,编剧的劳动价值全凭对方一句话,没有工会保障,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细则,像古二这样的情况,就算能证明自己写了主线,也很难维权成功。秦雯之所以能独吞功劳,说白了就是利用了这种行业潜规则:她有咖位、有人脉,而古二只是个没背景的新人,就算贡献再大,也容易被拿捏。更可气的是,秦雯之前还在其他剧本里出错,把原著台词分配错了角色,却连复核都懒得做,这样的人能拿大奖,而真正的创作者却要靠绝症逼自己撕破脸维权,实在太讽刺了。
在我看来,古二的遭遇戳破了影视圈的虚伪:一边喊着“尊重创作”,一边却让真正的创作者受委屈;一边追捧着靠别人成果拿奖的“名编剧”,一边打压着默默付出的新人。《著作权法》明明规定,合作创作的作品该共同享有署名权,可到了实际操作中,却成了“谁有权谁说话”。如果行业一直这样恃强凌弱,体面维权行不通,只能靠撕破脸讨公道,以后谁还愿意静下心来搞创作?
你觉得古二最终能拿到应有的署名吗?影视行业的署名乱象该怎么整治?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官媒信息来源:
• 光明网+2025年11月6日+《年轻编剧署名难缘何愈演愈烈》
• 扬子晚报+2025年9月23日+《<繁花>编剧署名权之争发酵 维权编剧公众号被封》
• 中国新闻网+2025年11月15日+《<繁花>录音门引行业反思 编剧署名权该如何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