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以麻辣鲜香为风味代表,传统川菜利用辣椒、花椒形成独特的麻辣风味,其典型代表是“刀口辣椒”(将二荆条干辣椒与红花椒炸制后的花椒、辣椒用刀“轧”成粗颗粒,俗称“刀口辣椒”)。“刀口辣椒”最主要的特色是在菜肴表面的“溅油”,热油会迅速激发出麻辣香气并与菜肴滋味完美融合,成为川菜上菜的重要风景线,也是川菜麻辣风味的重要代表。风味保存与复热是预制菜研发中最大难点,而“刀口辣椒”在菜肴表面“溅油”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佳途径。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的李园乐、李想、张浩*等以梯度温度(120、150、180、210、240 ℃)“溅油”后的“刀口辣椒”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QDA)、电子鼻、GC-IMS检测化合物,运用PCA,PLSR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溅油”温度对麻辣风味的迁移、释出规律,以期为研究菜品感官属性与风味形成机理提供指导和参考。
![]()
01
不同温度“刀口辣椒”油感官QDA
QDA是对样品感官品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感官评鉴员对不同样品感官描述词喜好程度的评分结果如图1所示。样品A、B、C整体表现均较弱,表明低油温对样品风味影响较弱。随着油温升高,样品D、E、F呈现出风味加速释放趋势,D样品辣感时长呈现最为明显,而其他感官品质强度较弱,表明D样品辣椒呈现辣度刺激且持续最久;样品E在麻辣香气、辣味强度、麻感时长方面表现较佳,表明麻辣风味呈现在E样品较为明显;样品F在麻感时长、麻味强度方面表现较好,表明花椒对F样品风味呈现的影响最大,但是麻辣香气衰减明显,表明油温过高对风味影响也非常明显。总地来看,油温升高对样品的风味有显著增强作用,能够促使“刀口辣椒”中的风味物质更充分地释放,整体分析认为E样品风味优于其他样品。
![]()
02
不同温度“刀口辣椒”油电子鼻分析
2.1 电子鼻热图聚类结果
热图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统计方法,其将结果以一种渐进的色带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判断数据相关性高低程度。如图2所示,A样品(参照组)与B、C样品聚一类,在热图中颜色较为一致,表明气味特征相似。D、E样品聚类,再与F样品聚类,表明气味特征相关性较好,但热图颜色差异相对明显,说明样品气味特征差异明显。热图聚类结果与QDA结果一致,均表明当油温低于150 ℃时,“刀口辣椒”气味释放作用较弱;当油温高于180 ℃时,“刀口辣椒”气味释放作用较强。
![]()
2.2 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PCA
智能感官仪可表征样品的气味轮廓特征,将采集到的电子鼻感应器数据进行PCA,结果如图3所示。PC1方差贡献率为98.7%,PC2方差贡献率为1.0%,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0%,可以表征大多数样本信息。样品A、B距离较近,位于第3象限负相关区域,表明在低于120 ℃时,油温还不能激发“刀口辣椒”的风味特征,B样品与A样品(参照组)气味相似。样品D、E位于第1象限正相关区域,其中D样品靠近Y轴,E样品最靠近X轴。样品PC1方差贡献率远大于PC2时,其横坐标轴上的间距越大,滋味的差异越大,表明D、E样品气味差异较大。E样品靠近X轴,表明PC1大量有效信息对其气味影响较大,说明210 ℃高温对“刀口辣椒”风味化合物释放作用明显。本实验发现随着油温升高,达到180~210 ℃时,“刀口辣椒”风味释放影响明显增强,但是温度达到240 ℃时,F样品位于第4象限负相关区域,样品气味独立于其他样品,推测气味与D、E样品有差异。由于电子鼻是对样品气味轮廓的大体表征,其具体影响因素需要通过GC-IMS对化合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
![]()
03
GC-IMS分析
3.1 不同油温“刀口辣椒”GC-IMS图谱分析
为研究油温对“刀口辣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释出的影响,使用GC-IMS对不同油温“溅油”处理的“刀口辣椒”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横坐标代表漂移时间,纵坐标代表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可见大多数化合物光斑出现在保留时间100~1 200 s内,漂移时间0.5~0.85 ms内,图中黄色、红色框内可见随着油温升高,区域内信号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油温对“刀口辣椒”风味化合物构成有较大的影响。E、F样品与其他低温样品相比变化较大,化合物释放效能提高。尤其是F样品,图谱中的光斑亮度比样品更深,表明在高温下“刀口辣椒”风味化合物大量释出,形成新的、独特的挥发性物质。具体的影响需要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后进行分析。
![]()
![]()
3.2 不同油温“刀口辣椒”GC-IMS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
为明确“溅油”温度对“刀口辣椒”化合物释放的影响,采用仪器自带Library Search搜索定性软件,查询NIST、IMS数据库,结合保留指数、保留时间和迁移时间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采用信号峰强度分析,其结果如图5、表4所示。“溅油”后“刀口辣椒”的风味构成主要有醛类、杂环类、烯类、醇类、酸类、酯类、酮类。GC-IMS共检出83 种化合物,包括醛类29 种、萜烯类19 种、醇类9 种、酮类7 种、酯类7 种、杂环类11 种、酸类1 种。
![]()
醛类由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受热氧化产生。D样品醛类峰面积最高,其次是E样品。实验中E、F样品醛类峰面积逐步降低的现象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符。D样品醛类峰面积最大,表明180 ℃的高温条件下,油脂氧化反应较为充分,生成较多醛类物质,且醛类阈值低,对“刀口辣椒”风味影响较大。
![]()
![]()
![]()
![]()
杂环类中的吡嗪、吡咯、呋喃、吡啶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源自美拉德反应和Strecker降解反应,通常含量低、阈值低,但是对风味影响较大,样品杂环类呈现峰面积随温度升高而上升趋势。本实验杂环类峰面积显示F样品(240 ℃)最高,表明对“刀口辣椒”油风味变化影响较大的是“溅油”温度。
烯类化合物的阈值通常较低,对风味呈现影响较小,主要源自香辛植物。花椒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柠檬烯、芳樟醇、大叶醇、月桂烯等,表明烯类是“刀口辣椒”麻辣风味形成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推测麻味刺激可能源自花椒。本实验中F样品烯类表现突出,这与QDA中F样品麻辣风味与辣味强度较低结果一致。
醇类、酸类峰面积大体上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脂肪氧化形成的不饱和醇使“刀口辣椒”油呈现树脂、花、青草等气味;鲜辣椒在干燥过程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酶水解、热降解以及不饱和脂肪酸降解,最终导致了辣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改变,样品出现较高含量的乙酸。
酯类物质是由醇和酸的酯化反应生成,阈值较高,是辣椒油风味的重要补充,醛类、酮类影响辣椒油整体风味的形成。
酮类物质在实验中样品化合物峰面积持续升高,有研究表明高温“溅油”能促进氨基酸和糖的美拉德反应生成诸如吡嗪、吡咯等杂环类以及酮类物质。
3.3 不同油温“刀口辣椒”样品GC-IMS指纹图谱分析
为比较样品间差异特征,采用仪器自带的Gallery Plot插件生成可视化指纹图谱,如图6所示,图中点颜色越深、面积越大,表明化合物浓度越高。一区是所有样品化合物相似区域;二区化合物浓度随着温度升高减少,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遇高温转化为其他化合物;三区化合物随着温度升高浓度增加,这些化合物是“刀口辣椒”在高温“溅油”后激发作用下,随温度逐步增加的风味化合物;四区则显著可见样品差异,其中A、B、C样品在这一区域浓度变化不大,表明温度低于150 ℃时,对风味影响不大,而D样品(180 ℃)、E样品(210 ℃)、F(240 ℃)开始出现化合物浓度增加现象,影响较大的化合物是乙酸异丁酯(M)、2-丙基吡嗪(D)、3-甲硫基丙醛、糠醛、(—)-α-侧柏酮、乙酸己酯、(Z)-丙酸-3-己烯酯、二甲基三硫、2-甲基吡嗪、戊醛(M)、4,5-二甲基噻唑、甲基庚烯酮、丙酸甲酯(M)、丁醛(M)、罗勒烯(M)、1-辛烯-3-酮(M)、萜品烯(D)、2,3-二甲基吡嗪、1-辛烯-3-酮(D)、3-萜烯,表明这些化合物是“溅油”后的“刀口辣椒”麻辣风味形成的特征化合物。
![]()
04
不同油温“刀口辣椒”样品化合物PCA
PCA是无监督的、可表征多个变量之间样品相关性的统计方法。如图7所示,PC1方差贡献率为63.12%,PC2方差贡献率为20.54%。对照表4化合物香气描述特征可见,样品A、B、C分别位于第2、3象限,但距离相近,表明风味相似度较好。A、B、C样品靠近2-蒎烯(D)、2-乙基吡嗪、α-萜品烯(M)、β-蒎烯(M)、反式-2,4-庚二烯醛(M)、壬醛(M),这些化合物会使样品呈现松香气、花生酱香、柠檬香气、树脂香气、坚果、脂肪香气、青草气味。D、E样品靠近戊醛(D)、2-丙基吡嗪(M)、萜品油烯(M)、反式-2-己烯醛(D)、1-戊醇(M)、(E)-2-庚烯醛(D)、反式-2-戊烯醛(D)等,这些化合物会使D、E样品呈现较好的辛辣气味、麦芽香、杏仁香气、花生酱香气、松香、果香、青草气味、醋香、肥皂气味、脂肪香气。样品F位于第1象限,独立于其他样品,靠近二甲基三硫、罗勒烯(M)、2-甲基吡嗪等,这些化合物会使F样品呈现硫磺气味、鱼香、罗勒香气、爆米花香气。表明PCA能分辨样品风味特征和差异。
![]()
05
不同油温“刀口辣椒”样品OPLS-DA
有监督的OPLS-DA适用于组间差异较大的样品,并可实现数据可视化与判别分析。采用SIMCA 14.1软件对化合物进行OPLS-DA,将化合物相对含量设为因变量,不同油温样品设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进行置换验证,如图8所示,
![]()
,模型预测指数 Q 2 =0.798,且 Q 2 回归线与纵轴的相交点小于0,说明模型不存在过拟合,模型验证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力。再进行200 次置换验证得到 R 2 =0.29、 Q =—0.732,共5 组模型进行拟合验证, R 2 均位于横轴的上方, Q 2 回归线截距是负数,说明该模型相关性较好,可以用于样品的判断分析。
![]()
![]()
VIP>1表明对风味形成有贡献。如图9所示,不同油温“溅油”后的“刀口辣椒”样品中共鉴定出27 种挥发性化合物(VIP>1),包括正己醇(D)、乙酸异丁酯(D)、双戊烯(D)、α-萜品烯(M、D)、1-辛稀(M、D)、2-甲基丙烯醛(D)、罗勒烯(D)、乙酸异戊酯、(Z)-4-庚烯醛、桉叶油醇、1-戊稀-3-酮(M)、2-乙基呋喃(D)、2-甲基丙醇(D)、1-戊醇(M)、反式-2,4-庚二烯、月桂烯(D)、萜品烯(M、D)、2-乙基吡嗪、2-丙基吡嗪(M)、3-蒈烯、戊醛(D)、二甲基三硫、1-辛稀-3-酮(D)、庚醛(D)。
![]()
06
不同油温“刀口辣椒”样品PLSR分析
对香气物质和感官属性进行PLSR分析,可以明确各风味物质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将检测出的化合物相对含量设置为解释变量(X),感官属性强度值设置为因变量(Y),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PLSR数学模型分析,结果如图10所示。D、E样品距离相近,风味相似度较高,而E样品靠近的感官属性最多,包括辣感时长、麻辣香气、辣味强度、麻感时长4 个感官属性,且样品靠近2-丙基吡嗪(M)会呈现花生酱香气,丙醛(M)会呈现辛辣味,丁醛(D)会呈现辛辣味、青草香气,壬醛(D)会呈现脂肪香、青草香,表明E样品(210 ℃)“溅油”温度时“刀口辣椒”麻辣风味激发作用最好,风味呈现最佳。其次是D样品虽然只靠近辣感时长、麻辣香气2 个感官属性,但样品靠近2-甲基丙烯醛(D)会呈现麦芽香气、杏仁香气,2-丙基吡嗪(M)会呈现花生酱香气,庚醛(D)会呈现脂肪香、柑橘香气,戊醛(D)会呈现辛辣味、麦芽香,表明D样品(180 ℃)麻辣风味激发作用较好,风味呈现较好。F样品靠近麻味强度感官属性,且样品靠近2-甲基丙烯醛(M)会呈现麦芽香气、杏仁香气,2-丙基吡嗪(D)会呈现花生酱香气,乙酸己酯会呈现果香、薄荷香,(E)-2-庚烯醛(M)会呈现肥皂味、脂肪香,3-甲硫基丙醛会呈现熟土豆味香气,1-辛烯-3-酮(M)会呈现蘑菇香、金属味,表明F样品(240 ℃)时麻辣风味呈现较差,但麻味感官呈现较好。其他A、B、C样品均远离感官属性,表明低于180 ℃时“溅油”激发风味能力较弱,油温对“刀口辣椒”麻辣风味激发作用较差。PLSR与PCA结果相印证,表明模型能够表征样品的风味属性与化合物的相关性。
![]()
07
结 论
本研究采用QDA、电子鼻、GC-IMS检测不同油温“溅油”后“刀口辣椒”风味变化,探寻麻辣风味的形成与激发作用。结果表明油温对风味有增强作用,能激发“刀口辣椒”风味物质释放。GC-IMS共检出83 种化合物,包括醛类29 种,萜烯类19 种、醇类9 种、酮类7 种、酯类7 种、杂环类11 种、酸类1 种。醛类对“刀口辣椒”风味影响较大;杂环类在240 ℃时峰面积最高,表明对“刀口辣椒”风味影响较大的是“溅油”温度;萜烯类是麻辣风味形成的主要化合物;VIP>1对风味有贡献的化合物共有27 种。PLSR结果显示:低于180 ℃时“溅油”激发能力较弱;210 ℃“溅油”温度对麻辣风味激发作用最好,风味呈现最佳;240 ℃时麻辣风味呈现较差,但麻味感官呈现较好。今后研究重点可在滋味与风味的叠加方面,通过代谢组学解析萜烯类在麻辣风味形成中的路径。关键“溅油”温度可以精准控制“刀口辣椒”麻辣风味品质,为中式菜肴复合味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动传统川菜工艺工业化转化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第一作者:
![]()
李园乐(2004—),女,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通信作者:
![]()
张浩(1970—),男,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近3年,第一作者或通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 篇,其中EI收录5 篇。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和、地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食品检验和调味品与农副产品加工等。
本文《“溅油”对“刀口辣椒”香气的激发作用》来源于《食品科学》2025年46卷第16期265-274页,作者:李园乐,李想,乔明锋,易宇文,唐英明,侯智勇,张振宇,张浩。DOI:10.7506/spkx1002-6630-20250207-020。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实习编辑:李雄;责任编辑:张睿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