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身高178cm、体重70kg的小鹏IRON机器人,在2025小鹏科技日踏着丝滑“猫步”惊艳亮相:外八甩腿的灵动、躯干扭转的自然、臀部轻摆的细腻,不仅彻底打破了公众对机器人“机械僵硬”的固有认知,更意外引爆了“内藏真人”的全网热议——“放大能看到耳朵轮廓”“臀部有肌肉蠕动感”的质疑持续发酵,却也让这款仿生机器人的热度瞬间飙升,成为科技圈与汽车圈的焦点话题。
![]()
48小时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以一场“硬核自证”给出响亮回应:工作人员现场剪开IRON的腿部覆盖件,精密的机械结构与传动关节一览无余,而机器人在“破肤”之后依旧稳步前行,用最直观的方式完成了一场科技叙事的漂亮逆袭,更深刻印证了智能时代“会讲故事”对品牌营销的核心价值。
当今时代,“关注”成为最稀缺的资源。都说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卷产品、卷价格,更卷讲故事的功力。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将复杂晦涩的高科技理工语言,转化为普通用户能听懂、有共鸣的大白话,又如何让这些大白话变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始终是一门必修课。
以小鹏IRON机器人为例,若只是平铺直叙地宣传:其逼真姿态源于仿人脊椎设计实现的躯干灵活扭转,臀部弹性得益于3D打印弹性晶格结构模拟的肌肉缓冲形变,丝滑“猫步”则依靠三颗图灵AI芯片组成的2250TOPS算力集群,以及“VLT+VLA+VLM”物理世界大模型的协同支撑……恐怕大多数人只会对这堆专业术语一目十行、匆匆略过。
小鹏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意外争议转化为绝佳叙事契机,用“硬核自证”的故事让抽象的技术实力变得可感、可触、可信。当剪刀剪开机器人腿部的“皮肤与肌肉”,精密的机械关节、流畅的传动逻辑直观呈现,不仅彻底击碎了“真人套壳”的传言,更自然传递出背后的核心科技实力。
这与雷军的“小米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场小米发布会,雷军用各种对比、视频深入解读每一处“用料”:从什么是算力,加一块玻璃要付出多少心血,这些配置都从哪些豪车身上来的……把产品抽丝剥茧给大家看,没有居高临下的灌输,只有平等的分享与科普,让用户在共情中认可产品价值。
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引发深度共鸣,核心在于车企们愿意“放下身段”,平视观众去叙事,而不是简单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
当今的互联网营销爱走极端,过去传统大厂总认为“这有什么好说的”“这些都是业内标准”,却忽略了用户与技术之间的认知鸿沟,最终陷入“产品很好,却无人知晓”的尴尬境地。部分新锐企业又过分放大矛盾制造对立,用“行业领先”“同级最优”的空洞话术敷衍宣传,用密密麻麻的参数表代替场景化表达。
在新能源市场从增量厮杀步入存量博弈的今天,用户变得愈发理性,单纯的噱头炒作早已失效,居高临下的品牌姿态更难赢得青睐。
小鹏、小米们的成功,本质上是抓住了“用户视角”的核心——用户不想听企业自说自话的“技术报告”,想听的是“这项技术能解决我什么麻烦”“这个配置能让我生活变多好”的真实故事。
就像别克L7不空谈Super Cruise系统的技术原理,而是用现场泊车演示告诉用户“狭窄车位也能轻松停”;比亚迪不吹嘘刀片电池的材质优势,而是用针刺测试的实景证明“开车更安全”。
这些品牌都懂:好的营销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用户的双向沟通。它要求车企跳出“技术自嗨”的误区,站在用户的日常场景里,用通俗的语言、可感的画面,把产品的“好”翻译成用户能体会到的“价值”。
好的故事,从不需要刻意制造冲突,也无须过度渲染情绪。它的核心,是精准捕捉用户在用车场景中的核心痛点,最终通过可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
毕竟,用户最终为产品买单,本质上是为“听懂的价值”和“认同的故事”买单——这,正是智能时代车企营销的终极答案。
原标题:《不会讲故事的公司卖不出车》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阚静雅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丁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