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便捷地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权威信源整理,具体参考资料已在文末列出
大家好,我是北境翁,今天带大家深入剖析2025年G20峰会背后隐藏的全球秩序变革。这一次,中、美、俄三国领导人同时缺席峰会现场,这在G20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尚属首次,堪称历史性转折点。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刚刚敲定为期一年的贸易休战安排,该协议于11月10日正式生效。尽管美国参议院内部对此举提出强烈质疑,但并未能阻挡这一战略调整的落地执行。
表面上看,这两件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转变:曾经作为全球化象征的G20机制正逐步边缘化;而国际治理模式,正在从“多边共治”的集体协商,转向以大国为核心、以双边谈判为主导的新博弈格局。
![]()
为何三大强国对G20日渐冷淡?中美此次为期一年的停火,究竟是矛盾缓和的信号,还是新一轮全面对抗前的战略缓冲?这场结构性位移将如何重塑未来十年的世界运行逻辑?
![]()
G20的衰落
G20影响力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全球化进程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金融海啸,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紧急召集十九国及欧盟召开首届峰会,各国协同推出数万亿美元救市计划,由此确立了G20在全球经济协调中的核心地位。
随后几年间,无论是联合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还是构建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G20都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尤其在中美双引擎驱动下,形成了事实上的“G2+18”治理结构。在此背景下,全球进入了高度互联的黄金期——2010至2019年间,全球货物贸易年均增长达5.2%,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攀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多边协作的动能逐渐减弱。疫情暴发前,TPP、RCEP等区域性经贸合作机制相继兴起,“大群聊”内的成员开始组建“小圈子”。截至2024年,RCEP成员国之间的年度贸易总额已达3.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区域内关税壁垒不断降低,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
![]()
反观G20本身,实质性成果逐年缩水。2020年至2024年期间,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共识数量由18项锐减至5项,越来越多国家将其视为发表政治立场的讲台,而非解决问题的议事厅。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加速推动单边主义外交路线。他高喊“贸易解放日”口号,彻底放弃多边协调路径,转而发动针对多国的贸易战,并将资源集中投向可快速兑现利益的双边谈判。
美国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以及日本、韩国更新双边贸易协定,2024年又与欧盟达成数字贸易框架协议,绕开G20体系实现深度绑定,形成排他性规则联盟。
![]()
当全球规则制定权从“集体共识”滑向“个别交易”,主要大国自然不再愿意耗费大量政治资本出席一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成效的会议。2025年中、美、俄三位元首集体未现身,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G20已沦为仪式性舞台,其现实影响力早已名存实亡。
![]()
“双边私聊”崛起
为何“双边私聊”能够取代G20成为大国角力的新主场?根本原因在于它更能契合当前国际权力分布的现实需求,也更适应复杂利益博弈的操作逻辑。
对美国而言,双边谈判是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有效工具。相比G20框架下的平等协商与利益共享,一对一交锋能让美方凭借综合实力优势,迫使对方接受不对等条款。
例如在与日韩的贸易磋商中,美国成功施压两国扩大农产品进口配额、下调汽车零部件关税,而在多边平台上这类强制性要求几乎无法通过。
![]()
此外,通过分别与不同国家签订差异化协议,美国得以打造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规则辐射网”,使各国遵循各自版本的“美国标准”,从而防止出现统一的国际规范挑战美元结算体系和科技霸权。
区域集团化的推进也为双边合作提供了肥沃土壤。RCEP内部实施精准关税减免,CPTPP设定专属准入规则,这些实践让各国意识到:小范围、高效率的合作远比在G20这种“大熔炉”里反复扯皮更具实效。
中国与东盟通过直接对话,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9823亿美元,增速高达15%,明显优于全球整体水平。这种灵活高效的互动模式,在G20的宽泛议程中难以迅速落地。
![]()
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全球化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各国发展阶段各异、利益诉求错综复杂,在气候治理、能源转型、技术标准等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反而容易陷入僵局。
相比之下,双边谈判可以聚焦关键利益节点,规避敏感争议领域,实现“避重就轻、重点突破”的策略目标。
此次中美达成的贸易休战协议便是典型案例:并未涵盖全部争端,而是锁定稀土供应链安全、高端制造品关税等核心痛点,迅速达成阶段性妥协。这种务实做法,正是“双边私聊”高效性的有力证明。
![]()
![]()
中美休战12个月
这场为期一年的中美贸易休战,绝非冲突终结的标志,而是一场围绕“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战略对峙中的短暂平静期。双方都在利用这段窗口时间加紧布局,为下一阶段的较量积蓄力量。
特朗普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他深知美国在关键矿产和新能源产业链上对中国存在严重依赖。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的稀土中85%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原材料70%由中国供应。
因此,他希望通过这12个月的时间窗口,推动本土产业重建。一方面投入巨资扶持国内稀土开采与精炼能力,2024年已拨款50亿美元用于建设国家级稀土产业园;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替代渠道,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签署长期供货协议,试图建立一条“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路径。
![]()
对特朗普来说,这次休战本质上是一种“战术性暂停”。若能在一年内初步完成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美国将具备与中国彻底脱钩的底气;反之,则可能延长休战期限,避免经济硬着陆。
中国的应对同样精准且具前瞻性。长期以来,美国的技术封锁严重制约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2024年我国高端芯片仍高度依赖美国企业供应。
在这段关键时期,中国将突破“卡脖子”技术列为国家战略重心:大幅增加在半导体、极紫外光刻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已提升至2.8%,创下历史新高。
![]()
中国的底线非常清晰:绝不允许美国在供应链重构中取得压倒性领先,必须保持足够的反制能力和对等博弈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休战背后还折射出美国内部的政治撕裂。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苏墨公开批评特朗普“牺牲国家安全换取短期商业利益”,认为对华让步会削弱美国长期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华盛顿鹰派势力持续发力,推动《芯片与科学法案》进一步收紧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意图打乱中方技术突围节奏。
![]()
作为典型的交易型政治人物,特朗普更注重眼前经济收益和选民支持率;而战略派则坚持遏制中国的长远目标。这两种路线的碰撞,使得未来十二个月的中美互动充满变数,也为中国的外交与产业政策带来更高挑战。
![]()
未来格局:无统一规则
G20的式微与中美暂时休兵,共同预示着未来三到五年世界将进入一个“没有统一贸易规则”的新阶段。各国不得不在频繁的双边谈判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空间。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规则碎片化”:不再存在普适性的全球经贸准则,取而代之的是多个并行运行的规则体系——包括美国主导的“西方技术联盟规则”、中国参与构建的“东亚区域合作规则”、东盟推动的“南向开放规则”等。
各国将根据自身地缘位置与经济结构,在不同规则网络中动态切换身份与立场。
例如泰国既与美国签署了数字经济合作协议,又深度融入RCEP框架,享受双重制度红利。这种“多元依附、双向受益”的策略,预计将成为多数中等强国的标准操作模式。
![]()
对中国而言,应对这一新格局的关键在于实施“双轨并进”战略。一方面要牢牢掌握双边谈判主动权,深化与欧洲、东盟、海湾国家等重要伙伴的定制化合作,推广有利于我方的贸易与投资规则。
通过中泰铁路、中老铁路等互联互通项目,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纽带,推动形成更加符合中国利益的区域合作范式。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在高端制造、基础科研、能源安全等领域实现自立自强,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单一来源或规则体系的过度依赖。
![]()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努力扮演“规则整合者”的角色。借助RCEP扩容契机,推动更多亚太国家加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深化上合组织内部产能协作与标准对接,尝试建立具有广泛认同度的区域性治理共识。
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可与西方规则体系抗衡的新兴力量中心,为中国在全球秩序重塑过程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
适应变局,坚守主动权
2025年G20三大国集体缺席,叠加中美启动阶段性贸易休战,标志着旧有国际秩序的瓦解完成,“多边共识时代”正式落幕,“双边博弈时代”全面开启。
在这个新纪元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规则,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盟友关系,只有围绕核心利益展开的持续竞合。
对世界各国而言,如何快速适应规则分散、标准多元的新常态,并在复杂的互动网络中争取最大发展空间,已成为当下最紧迫的战略课题。
![]()
对中国来说,这场结构性变革既是严峻考验,也是历史机遇。挑战体现在“规则碎片化”可能导致市场割裂、合规成本上升以及地缘不确定性加剧;而机遇则在于有机会跳出传统多边机制的束缚,主动参与甚至引领新一代规则的设计与实施。
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这12个月的战略窗口期,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拓展高质量双边合作朋友圈,就完全有能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稳住阵脚,成长为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塑造力量。
世界秩序的重构从来不会平坦顺利,但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唯有那些能敏锐洞察趋势、坚定维护核心利益、同时倡导互利共赢理念的国家,才能在漫长的国际博弈中最终胜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