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斯达克指数又跌了,11月13日单日跌幅达到2.29%。AI泡沫破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落下。
AI有泡沫吗?当然有。
泡沫破裂,AI会完蛋吗?当然不会。
01
这波美国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无疑是估值过高的“AI概念股”。
特斯拉跌了6.64%、英伟达跌了3.58%、AMD跌了4.2%、英特尔跌了5.23%。刚经历一波血洗的甲骨文也没躲过,跌了4.15%。
这波跌的不冤,因为泡沫确实太大了。何谓泡沫?就是无法实现的预期。以“乐极生悲”的甲骨文为例:
近年来,甲骨文在AI领域的表现十分活跃。两个月前喜提OpenAI三千亿亿美元大单,更是亮相了华尔街大鳄们的钛合金狗眼。9月10日,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凭借公司股价飙升41%,财富单日暴增980亿美元,登顶世界首富。虽然在首富宝座上没坚持多久,但是单日财富增长纪录的传奇够81岁的老埃吹一辈子。
![]()
可是,乐极生悲的反转如影随形。甲骨文的风光只维持了一个月。10月7日,甲骨文股价盘中一度暴跌超过7%。下跌的“药引子”是业绩拿不出手。甲骨文最新的财报显示,AI云服务毛利率仅14%,租赁英伟达芯片单季亏损1亿美元。导致下跌的“主药”是三千亿大单的交易信用可疑。三千亿美元大单看着很美,却是OpenAI营收的数倍。回过神的华尔街大鳄们开始担心,这个“甲方爸爸”靠谱吗?有能力完成交易吗?
资本市场的反转都是带着“利息”的。既然大利好成了大利空,吸引了火力,那就拔出萝卜带出泥,“寡人有疾”就瞒不住了。负债率过高、盈利能力低于预期的软肋一一暴露,甲骨文被打回原形,怎么涨上来的,就怎么跌回去。
当初41%的涨幅,就是泡沫。泡沫的本质就是预期的落差。新的预期比此前的预期要高,股价就会涨。反之,则会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泡沫只是预期之间的落差,而不是所谓预期和“真实价值”之间的落差。不断变化的市场里,一切都是变量,压根就不存在永恒的“真实价值”。人们谈论“真实价值”时,只是对自己当下的预期高度自信罢了。上次做出不同的预期判断时,人们也是如此自信的。
所以,泡沫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不断更新的预期无时无刻都在产生泡沫、消除泡沫。泡沫并不都是洪水猛兽。AI泡沫破裂不是AI产业的末日,而是市场预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强烈信号。
甲骨文大起大落的泡沫,是投资者警告这家公司“该赚钱了”。甲骨文的财报业绩显示,目前没赚到钱,这还可以忍。3000亿美元的大单也不太可能实现,意味着可见的未来还是赚不到钱。投资者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用脚投票,股价应声而落。
扩大到整个行业也是一样,所谓AI泡沫就是“各位科技大神,该认真赚钱了”。
02
今天的AI泡沫破裂,与2001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如出一辙。同样是科技产业,处于同样的周期节点。
一项新科技从无到有,从初步应用到市场传播,再到实现稳定盈利,是一个漫长的成长周期。这既是一个盈利的空窗期,也是高强度投资期。这个周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从成熟应用到市场商业盈利的转型。投资者的盈利预期在这个节点达到最高,耐心也在这个节点耗尽。
2001年的互联网产业就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阶段,应用普及了,但是钱途不明。此时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熟悉的科技工具,各种免费应用满天飞。可是,只赚吆喝不赚钱,整个行业的盈利方向模糊,疑窦丛生。
![]()
电商方兴未艾,能赚钱吗?免费的网络视频真香,但是怎么赚钱呢?索引擎好用,靠广告费赚的仨瓜俩枣可持续吗?种种纷扰,“钱途”不明的忧虑陡升。
“钱途”不明,不是看不到钱的悲观,而是看得到、拿不到的纠结。“钱途”的方向是早就看到了,互联网产业的剧本已经写了近十年,产业化方向的路线也迈开了三五步。正因为步子迈出去了,人们更关心终点在哪里。
投资市场需要被说服,不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有这样的能力。有的是压根没想过赚钱的科技理想主义者,有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赚钱的经营苦手,这些科技理想主义者、工程师精英,在早期的技术开发阶段如鱼得水。到了市场盈利阶段,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就是一次市场洗牌。投资者的预期从技术追求、规模追求转向盈利追求,预期落差形成的势能转化为资本市场的动能,传递到整个产业,倒逼企业转型。整个互联网圈经历了一场“灾难洗礼”。部分严重缺乏盈利能前景的企业被迫退出,幸存者不得不走出技术追求的舒适区,向市场“妥协”。今天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应用,几乎都是那场“互联网泡沫”后的产物。
互联网泡沫破裂了,不是互联网技术的终点,而是互联网产业盛世的先声。今天的AI科技,正在经历类似的周期之痛。
03
AI科技从科幻走向现实的起点始于2016年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大热则要到2022年底Chatgpt的惊艳亮相。尽管很快AI技术就进入了市场应用阶段,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技术预期高于盈利预期的研发阶段。此时企业需要说服投资者AI是否能用、好用。没有人关心阿尔法狗的市场前景,Chatgpt的付费收入也不是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
在这个阶段,英伟达“卖铲子”的生意,是AI能用的物理基础,成为最大的赢家。OpenAI则是AI好用的技术标杆,是另一大赢家。不仅让大股东微软重获青春,连甲骨文这样的大供应商也沾光“首富一日游”。
但是,随着AI更为广泛的应用和烧了更多的钱,大众和投资者关心的重点转向了AI产业的商业应用前景。既然能用、好用不再是问题,新的问题就是能否盈利,何时盈利。迄今为止,整个AI产业只有英伟达靠“卖铲子”实现了盈利。这显然是不够的。即便是英伟达,也无法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维持高股价——如果AI产业只有“卖铲子”能赚钱,最终的结果就是没人“买铲子”。至于OpenAi这样的明星软件开发企业就更是如此,性能表现再好,没有盈利能力也是枉然。
盈利预期压倒了技术预期的落差,形成了AI泡沫。AI科技产一如世纪之交的互联网企业,也面临了一场大洗牌、大转型。所以,这轮纳斯达克下跌、美国AI概念股身价暴跌,跌的很有道理。这些科技大佬在技术追求的舒适区待了太久,怠慢了投资者和用户,需要明确的市场信号唤醒。对此大可不必悲观。
一斤啤酒三两沫的泡沫,和一斤沫子装进啤酒杯的泡沫,不是一回事。美国AI科技产业的泡沫属于前者。既然AI能用、好用,就有充分的理由对商业前景保持乐观。而且,今天AI技术在金融业、生物制药、娱乐业等主流产业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何愁没人埋单?正如昔日的互联网产业,泡沫破裂后的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好。
当然,乐观之余,也不能低估这轮AI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阵痛。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指最高跌幅达到76%,很多激进的投资者因此倾家荡产。本轮AI泡沫的“厚度”只多不少,因为经历了此前全球大放水的推波助澜,还有全球地缘政治高度紧张的高风险因素,任何一片雪花都有可能引发雪崩。对AI泡沫破裂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的蝴蝶效应,要保持高度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