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人口将只剩4亿?面对如此的未来,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世纪后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北京大学张俊妮教授基于最新的数据研究,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83年后中国的人口将不再是14亿,而是会回到4亿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100年前我国的人口规模。
也许有些朋友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口总量的减少并没有什么,之前我们不也经历过人口不多的时候吗?国家不也一样可以发展吗?但张俊妮教授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形可能比规模的减少更为可怕。
张教授指出,到时我们的社会将会呈现出一种极其罕见的倒金字塔形态: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将高达45.7%,而0~14岁的儿童占比可能只有6.4%。震撼吗?恐怖吗?可能那个时候,屏幕前的你以及屏幕后的我都已经不在了,可是我们的子子孙孙可能还在。那么,在今天我们是不是要替他们考虑些什么呢?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种倒金字塔形态的人口结构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力会减弱。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AI、尖端科技大多是年轻人的舞台,虽然100年后的热门科技很可能是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当社会严重老龄化,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来接棒,我们的创新引擎也将缺乏足够的动力。
第二,经济总量会收缩。劳动力的减少会导致消费总需求的下降,同时,哪怕是100年后,我认为整个社会仍旧需要为老年人支付巨额的养老金、医疗费和护理费用。而我们国家现行的社保体制是现收现付制,即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供养退休的老年人。如果交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需要花钱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那这个体系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未来我们的社保体系会不会出现本质性的变革?目前我们还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国际影响力可能会受到影响。缺少年轻人以及人口大幅下降,可能会使我们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地位难以为继,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可能会随之减弱。
第四,房子很难保值。想想以后中国如果只有4亿人口,那么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一定会大幅降低,房产的价格长远来看一定会继续下跌,房产很难再有保值的属性。
或许大家对于这个百年后的未来感受不深,认为现实不会像张教授说的那么悲观。但是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觉,主要是因为我国1960年代出生的那批婴儿潮人口尚未完全进入老年阶段。一旦这批庞大的人群在未来10~20年间陆续跨入65岁,老龄化的海啸才会真正扑面而来;等到30~40年后他们离去之后,我国人口总量的下滑无疑会更加明显。这看似遥远的未来可能也并不是那么遥远。
那么,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提高生育率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但是这条路却异常艰难。以韩国为例,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3降到1.0,用了17年,而我们只用了3年。尽管韩国提供了极高的儿童入学率,实施了各种强力鼓励政策,甚至在2024年6月宣布进入人口紧急状态,但是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根源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度竞争、内卷到极致的教育体系,长时间不灵活的工作环境等等。
张教授的建议也直指核心:必须改革教育,减少内卷,让孩子有时间合作思考,而不是只会刷题;必须创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打破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领域的局面,让年轻人看到更多希望,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成年后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不会产生近似恐慌的心理压力。此外,或许我们还需要以更长远、更开放的眼光来审慎规划移民政策,以避免出现日本近年来在移民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
当然,张教授的这个研究并不是想给任何人施加压力,更不是想要进行道德绑架,让大家必须要为生育率做贡献。生育是个极其个人和家庭的选择,它关乎爱、责任和巨大的付出,但是这个宏大的国家课题最终也会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考虑到未来社会的老年人口占比接近一半,我们的养老还能指望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吗?我认为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张教授的研究结果的确也是在不断提醒我们,除了关注国家和社会针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应对之策,我们个人也需要更早地拥有养老规划的意识。
我们在当下去探讨人口问题,最终都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安全感的社会里面安心地度过一生。国家的政策调整是为了给未来寻求一个社会层面的解决方案,而我们个人未雨绸缪的养老规划,则是为了给自己退休后有尊严的养老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