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正式签署《美澳关键矿产与稀土开采及加工供应保障框架协议》。
澳大利亚总理高调宣布,这份协议将带来“价值85亿美元的合作项目蓝图”,其中包含立即锁定的10亿美元融资,还明确了两国在矿业和精炼领域的潜在合资与投资机会。
这笔巨额“盟友支票”,被堪培拉视为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重塑中的“安全保障”。但在高调的外交胜利背后,澳大利亚却陷入了政治安全与经济效率的两难抉择。
放弃与全球最成熟的中国供应链合作,选择绑定政策反复的美国,85亿美元能否支撑澳大利亚走完荆棘密布的精炼之路,答案尚在迷雾之中。
一、协议背后:地缘博弈下的“安全绑定”
![]()
澳美关键矿产协议的达成,时机耐人寻味。它恰好发生在中国采取一系列稀土出口和技术限制措施之后,核心目标直指美国军工产业的材料稳定供应。
对美国而言,这是保障“奥库斯”协议核心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项目的关键一步。关键矿产作为新能源、高端制造和国防工业的基础,其供应链安全直接关系到美国的产业主导地位。
白宫在声明中将该协议描述为“实现关键矿产和能源主导地位”的计划,两国还专门成立“美澳关键矿产供应安全响应小组”
由美国能源部长与澳大利亚资源部长牵头,负责识别优先矿产种类与供应薄弱环节。
对澳大利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双重利好的外交胜利。既获得了美国对“奥库斯”潜艇项目的高度认可,又拿到了关键矿产领域的战略合作背书,还能通过协议获得美国的直接投资。
根据协议内容,美澳政府将在未来6个月内分别投入10亿美元,用于关键矿产的勘探开发和加工生产。白宫透露
这些项目的可采资源价值估计达530亿美元,覆盖澳大利亚几乎所有州和领地的关键矿产项目。
作为融资交换,美澳两国政府将获得相关设施的部分所有权,并享有“承购权”,这意味着这些设施的部分产出将优先供应给美澳两国。
特朗普甚至乐观表态:“大约一年后,我们将拥有大量的关键矿产和稀土,多得你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双赢的战略合作,但协议中隐藏的条款,却为澳大利亚的产业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协议明确承诺,将“基于国家安全理由,审查并阻止关键矿产和稀土资产的出售”。这一条款几乎等同于向中资企业关上了参与澳洲关键矿产项目的合作大门,是典型的意识形态站队选择。
二、甜蜜陷阱:排斥中国的高昂代价
![]()
澳大利亚的站队,直接让其付出了经济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代价。关键矿产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挖矿,而是后续的提炼和加工环节——这恰恰是中国的绝对优势领域。
中国凭借多年的深度垂直整合和产业投入,在稀土、锂、镍等多种关键矿产的精炼加工环节,拥有全球压倒性的成本和技术优势。
而澳大利亚政府雄心勃勃的“澳大利亚制造的未来”政策,在精炼环节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冲击。
全球关键矿产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的精炼项目本就举步维艰。数据显示,在主要生产国之外,新建采矿和精炼项目的初始资本成本平均要高出50%。
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的精炼项目从一开始就面临成本劣势。更雪上加霜的是,主动放弃中国供应链后,这种成本鸿沟进一步扩大,多个精炼项目已陷入生存危机。
民生证券2025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澳大利亚锂矿产能出清加速,Baldhill、Pilbara的Ngungaju工厂等先后宣布停产,截至2024年末,澳矿减停产矿山已增至4座。
除了头部的Greenbushes矿仍有成本优势外,其他项目普遍面临亏损。澳洲第二大锂矿Pilgangoora2024年下半年税后净利润为-0.69亿澳元
同比下滑132%;Marion、Wodgina等项目的现金成本均超过1000澳元/吨,即便采取裁员等降本措施,仍难以覆盖成本。
为了支撑这些在市场环境下本不具备生存能力的项目,澳大利亚州和联邦政府不得不动用数亿澳元的纳税人资金进行多次救助。美国承诺的85亿美元蓝图,首先要填补的就是这一因排斥中国效率而造成的巨大成本黑洞。
具体案例更能说明问题。美国雅宝公司去年已宣布缩减其在西澳克梅顿的锂精炼设施产量,而该项目曾依赖从中国进口数万吨钢材和设备。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澳方公司IGO正寻求放弃与中企天齐的奎纳纳合资锂精炼项目,但中方伙伴却展现出继续运营的决心——这背后正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的底气。
对比之下,印度尼西亚的选择截然相反。通过拥抱中国投资和技术合作,印尼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镍生产国,迅速积累了产能和技术优势。澳大利亚预先将中国排除在外,等同于为自身的关键矿产雄心设置了高高的门槛。
三、盟友隐忧: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
![]()
澳大利亚押注的“安全后盾”美国,自身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让这场战略合作充满了变数。
早在2010年,美国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可能中断稀土供应的风险,但直到最近,美国进出口银行才首次对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进行重大投资。
这十多年来的行动迟缓,与特朗普政府如今的“猛烈回应”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印证了美国政策的不稳定性。
更让澳大利亚担忧的是,特朗普已明确表示,不太可能向澳大利亚提供关税减免。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的关键矿产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时,仍将面临成本压力,协议的实际利好被大打折扣。
从历史来看,美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利己主义”早已显现。一旦自身利益受损,美国往往会牺牲盟友利益,此前在贸易、能源等多个领域的政策调整,都让盟友付出了代价。
对澳大利亚而言,与美国的合作还存在“绑定过深”的风险。协议中,澳大利亚承诺新增防务投资,购买美国装备,形成了“矿产换安全”的捆绑模式。
这种模式下,澳大利亚的产业政策将不得不服从于美国的战略需求,丧失自主调整的灵活性。如果未来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
或者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发生变化,澳大利亚的相关项目将面临“被抛弃”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美国承诺的85亿美元并非全额直接投资,而是“框架性蓝图”,实际落地可能面临诸多阻碍。
两国各自投入的10亿美元虽已明确,但后续资金的到位、项目的推进,都需要跨越政治、经济等多重障碍。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将当前的关键矿产竞争称为“永久性对抗”,在这场长期角逐中,美国的短期承诺能否转化为长期支持,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四、破局之路:在安全与效率间寻找平衡
![]()
澳大利亚并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作为拥有数十种关键矿产储备的资源大国,澳大利亚完全可以采取更灵活务实的策略,在保持与美国合作的同时,有条件地吸引中国在非敏感领域的投资和技术。
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安全红线”。澳大利亚可以通过引入强制性的技术和技能转让要求,对敏感矿产项目设定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既保障自身战略安全,又能利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
对非敏感领域的关键矿产项目,完全可以开放合作。中国企业在精炼环节的技术、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都是澳大利亚实现“以价换量”“以合作促发展”的重要筹码。
印度尼西亚的成功已经证明,拥抱中国投资并非意味着丧失主权,而是实现产业快速升级的有效路径。通过合作,印尼在短时间内突破了精炼技术瓶颈,成为全球镍精炼领域的领导者,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对澳大利亚而言,当前最需要避免的是“非黑即白”的意识形态站队。政治安全与经济效率并非完全对立,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才能在长期的关键矿产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美国承诺的85亿美元,或许能为澳大利亚买到一张进入新矿产竞赛的门票,但要真正在这场竞争中胜出,澳大利亚需要的远不止盟友的支票。
它需要正视自身在精炼环节的短板,需要摆脱地缘政治的过度束缚,更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合作体系。否则,鬼门关之后,等待澳大利亚的将是难以弥合的成本鸿沟和长期失衡的产业格局。
这条路,注定要比澳大利亚人想象的更长、也更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