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作者|深水财经社 乌海
从启动辅导到验收待考,宇树科技的IPO速度,比它家机器人扭秧歌还灵活。
11月15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了一则辅导状态更新公告,让这家被贴上“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标签的企业,再度站在资本聚光灯下。
辅导机构中信证券提交的验收报告显示,宇树科技已补全独立董事、募集资金方案等申报材料,不出意外,宇树科技将很快出现在申报排队的队列中。
但是,关于人型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和出货量真实性的讨论已经开始,多家国内机构预测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破10万台,而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11月12日的报告却泼下冷水,当年实际需求或仅1.2万台,即便到2030年也才刚过11万台。
一边是企业冲刺IPO的急切,一边是机构预测的天壤之别,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真实温度,究竟藏在泡沫里,还是数据中?
![]()
一、最豪华“天团”护航
宇树科技的上市进程,几乎是踩着秒表推进的。
2025年7月18日,公司正式启动IPO辅导,中信证券牵头,联合北京德恒律所、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等国内最豪华的组成中介机构“天团”。
10月,中信证券提交首期辅导进展报告;11月10日,辅导完成报告正式落款,11月中旬状态更新为“辅导验收”,整个周期仅132天,远快于A股IPO辅导平均6-12个月的时长。
这份“闪电战”的底气,既来自市场风口,也离不开辅导机构的强力助推。中信证券为宇树科技配备了多达28名辅导人员,这个规模堪比大型投行项目组。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信证券旗下全资子公司早已是宇树科技的股东,直接持有0.3878%股权,也就是保荐+直投的模式,这么炙手可热的概念,宇树科技上市一定会被狂炒,作为保荐机构可不想只赚点保荐承销的辛苦钱。
辅导报告披露的细节显示,宇树科技在冲刺初期并非毫无短板。辅导启动时,公司不仅没确定募集资金投向,甚至连独立董事都未聘任,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更是空白,这两项都是上市公司治理的硬伤。
但在中信证券的协助下,问题被快速解决,不仅敲定了看起来很站得住的募资项目,还火速聘任三名独立董事,搭建起审计、提名等四大委员会,治理结构迅速达标。
2025年1月,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扭秧歌,一夜爆红。9月,公司宣布计划于2025年10-12月提交上市文件。10月,完成更名,由“杭州宇树科技”变更为“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的头衔也从“执行董事”变为“董事长”。
巧合的是,10月27日,王兴兴还被聘任为上交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与科研院所、部委专家同台,进一步夯实行业地位。
从春晚出圈到辅导验收,宇树科技完美摸准了政策风口,在机器人概念最火爆的时候去搞资本运作,这一时机选择可谓是完美。
人形机器人是政策力挺的新质生产力,上交所又在力推硬科技企业上市,这个时间点冲刺,时机选得极准。
![]()
二、人形机数据“雾里看花”
要敲开科创板大门,业绩数据是核心筹码,被吹上天的宇树科技到底技术实力如何,究竟卖了多少机器人?这些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公开数据,料想在申报文件披露之后,这个真相才会被全部揭开。
目前我们搜索资料,唯一能找到的权威数据就是王兴兴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宣称,2024年营收已达10亿元,员工规模近千人。网上其他一些数据由于缺少交叉印证和权威来源,所以这里不予采信。
另外宇树科技今年9月份还通过海外社交媒体“X”上透露,2024年公司营收结构呈现“四足为主、人形为辅”的格局,其中四足机器人销售额占比65%,人形机器人占30%,组件产品占5%。
若以营收10亿元测算,宇树科技2024年人形机器人销售额约3亿元,四足机器人约6.5亿元。
在今年7月,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成功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24亿元。其中,智元以7800万元拿下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标包,宇树以4605万元中标包含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的标包。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推测,2024年宇树科技机器狗(四足机器人)销量达2.37万台,按6.5亿元销售额计算,单台均价约2.74万元;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超1500台,对应3亿元销售额,单台均价高达20万元。
这个数据看起来亮眼,但得拆细了看。宇树的四足机器人60%-70%销往全球,且80%用于研究、教育等To B/G领域,20%才进入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则完全集中在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没有真正落地工业或服务场景。至于说今年7月中移动采购那么多人型机器人究竟是应用在什么场景中,我们也无法猜测。
换句话说,这些核心收入来自主要是实验室订单,而非规模化的产业应用。
至于那么多人说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是“全球领先”。宇树科技也称其“大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全球领先”,但未披露具体对标数据。
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总出货量不足万台,波士顿动力、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进度均滞后于预期,宇树的1500台交付量确实能排进全球前列,但“领先”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量产初级阶段。
记者梳理发现,宇树科技的产品定价存在明显的“场景差异”。面向消费市场的小型四足机器人售价只有约1.6万元,而用于科研的高性能型号标价超3万元;人形机器人更是天价,2024年推出的H1型号定价28万元,格斗款G1高达35万元。
这么高的价格,普通消费者不会买,企业也不会批量采购,主要客户可能多数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靠政策补贴支撑。
截至目前,宇树科技的利润情况一直是个谜。宇树科技未披露毛利率、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但从成本端可见一斑。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如电机、减速器、激光雷达虽已实现自主研发,但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单台硬件成本按照12万元来测算,再加上研发投入,20万元的售价很难有高额利润。所以我们初步判断,机器人行业普遍是营收高、利润薄,宇树能实现盈亏平衡就不错了。
南京的一家巡检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内机器人还没大规模应用就已经从蓝海变成红海。
![]()
二、谁在制造繁荣幻觉?
宇树科技的IPO野心,主要是靠行业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乐观预期。但大摩11月12日的报告,却给这场狂欢浇了一盆冷水,直接引爆了人型机器人的争议。
根据大摩的测算,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需求量仅为1.2万台,2030年增至11.4万台,年复合增长率约65%。但这个看似不低的增速,与国内企业的预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据记者了解,包括优必选、达闼在内的多家头部企业,均预测2026年国内需求量将突破10万台,部分激进企业甚至给出15万台的目标,两者差距高达8-12倍。
而近期接受雪球网专访的段永平也认为,机器人不一定非要做成人形,人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是及其有限的,甚至机器人都不一定需要脑袋。
而在2024年8月,王兴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并不会All in人形机器人,我们会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条腿”走路,目前还是四足机器人卖的比较好。
那么国内机构与大摩对于人型机器人出货量预测为什么会差距会这么大呢?
其实这两者分歧的核心是统计口径和需求定义。企业所说的“需求量”,很多是基于政策规划的“潜在场景容量”,比如工厂需要多少机器人替代人工,但没考虑技术成熟度和成本;而大摩统计的是“实际可落地需求”,即机器人能真正完成工作、企业愿意付费采购的量。
以工业场景为例,企业预测2026年制造业人形机器人需求达5万台,但大摩测算仅为3000台。因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负重普遍不超过20公斤,动作精度误差在毫米级,在汽车焊接、电子组装等精密工序中根本无法替代专用机械臂;即便是简单的物料搬运,其每小时成本约80元,远超人工的30元,企业没有采购动力。
其实作为人型机器人服务场景的“虚火”更旺。多家企业将养老、物流作为核心赛道,预测2026年服务机器人需求达4万台。但实际情况是,深圳某养老机构试用的人形机器人,仅能完成陪聊、递水等简单动作,遇到老人突发不适等紧急情况完全手足无措。我们看到的在街头表演的机器人,也只是重复预设歌舞动作,无法响应复杂指令。
另外一个必须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所谓的“需求”是靠补贴堆出来的,地方政府为扶持机器人产业,对采购本地企业产品的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一台20万元的机器人,机构实际只花6-10万元,这种“政策需求”根本不是真实市场需求,一旦补贴退坡,订单会立刻断崖。
行业数据的混乱加剧了预期偏差。比如2024年人型机器人国内出货量就是多个差距极大的数据。
比如GGII一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在800台左右。但是该机构的另一个数据却又称宇树科技在2024年交付了1500台人形机,这也算来,去年国内出货量至少在四五千台。但另一家机构IDC的统计更是高达8000台。
一种说法是,这种差异源于是否将“研发样机”计入出货量。比如有些企业把给高校的测试机都算成“出货”,实际这些机器还在迭代优化,根本没投入使用。这个行业数据注水已经是行业潜规则。
![]()
三、技术进展可能不如预期
除了出货数据中的严重水分外,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炫技”与“落地应用”的严重脱节也是让人雾里看花。
宇树科技的G1格斗机器人是典型案例。公司宣称其“出拳速度更快、力道更大、稳定性显著提升”,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获千万播放。
但业内人士拆解后发现,这款机器人仍需手动遥控,所有动作都是预设程序,所谓的“格斗”不过是机械动作的精准复刻,根本不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就像遥控玩具车,只是做得更逼真,和“智能机器人”相去甚远。
这种“技术夸大”在行业内并不鲜见。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某企业展示的“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被曝换电流程需在预设轨道上完成,离开轨道就无法定位。
有些企业的餐饮机器人,制作煲仔饭的每一步都需人工提前摆放食材,机器人仅负责“加热”环节。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任务链稍长就会出现误判、重复动作等问题。
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实用化,需攻克“泛化性”和“鲁棒性”两大难题,即能理解未见过的物体,能抵抗环境干扰完成任务。但目前,即便是最先进的机型,也无法解决“地砖反光导致视觉识别失效”“地毯阻碍行走”等基础问题。
续航和安全则是更现实的短板。柏奥尼克机器人工作人员屠航宙透露,当前人形机器人续航普遍仅2-4小时,高智能对应高能耗,大模型和GPU都是电老虎,动作越灵活越耗电,还容易发烫宕机。。
而对于人形机所用的电池技术更是两难,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易起火,磷酸铁锂电池安全但续航短,适配机器人的小型化、高安全性电池仍在研发中。
技术短板下,出货数据的水分自然难以避免。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的“出货量”包含三大类非真实订单:一是给投资方的“演示机”,不计入营收;二是给高校的“试用机”,仅收取押金;三是政府补贴项目的“库存机”,生产后直接入库等待补贴到位。
有一家曾为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负责人透露,行业平均数据注水率在50%以上。
![]()
四、“第一股”光环成色
若宇树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将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但其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业绩可持续性。宇树科技的营收高度依赖四足机器人,而人形机器人贡献的30%收入,更多来自政策驱动的科研需求。随着补贴退坡和市场理性回归,人形机器人的订单能否持续?四足机器人市场已出现竞争加剧迹象,大疆、小米等企业纷纷入局,宇树的60%-70%全球市占率能否保住?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招股书中给出明确答案。
其次是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出比”。人形机器人是重研发行业,特斯拉2024年在Optimus项目上投入超50亿美元,而宇树科技作为初创企业,研发投入必然有限。王兴兴未披露具体研发费用,但按行业平均15%-20%的研发费率测算,其年度研发投入约1.5-2亿元,仅能支撑核心部件的优化,难以攻克芯片、大模型等底层技术瓶颈。
更重要的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将制约发展。当前人形机器人既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应用规范。执行汽车标准还是工业标准?医疗场景是否需要资质?这些都没定论。
另外还有几十家跨界入局的车企,更是带来“标准混战”,宇树科技作为“第一股”,能否牵头制定行业规则,仍是未知数。
“第一股”的意义,不应只是资本炒作的符号,更应扛起技术突破的责任,从政策依赖转向技术驱动,从资本狂欢回归真正的市场需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