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探索精准医疗的未来方向
整理:羊羊
第十三届亚洲临床肿瘤学会联盟学术会议(13HFACO)于2025年10月24日至25日在中国上海浦东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亚洲临床肿瘤学——合作与创新”为主题,聚焦乳腺癌、胃肠癌、肺癌及肝胆胰肿瘤等前沿领域,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顶尖肿瘤学专家,共同探讨临床肿瘤学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值此盛会,医学界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强教授,就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策略优化、精准监测技术应用及未来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新辅助治疗:“局部战”需以“全局观”引领,优化策略聚焦风险分层与监测手段
医学界:本次FACO会议上您带来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新视角:局部战需全局观”主题报告,能否请您谈谈,临床实践中应如何理解“局部战”与“全局观”?目前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策略在哪些方面亟需优化?
刘强教授:
我们所说的 “ 局部战 ” ,是指针对局部肿瘤的治疗,比如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再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但乳腺癌患者生存的主要威胁往往来自全身转移的风险,所以我们更需要 “ 全局观 ” 。
这意味着我们在治疗局部肿瘤的同时,必须紧盯那些看不见的、可能已经存在于血液中的微转移灶。 而 新辅助治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评估局部疗效,更能让我们根据治疗反应动态调整后续的辅助治疗方案,就好比 “ 逆天改命 ” ,避免了过去辅助治疗 “ 开盲盒 ” 式的被动局面。
关于优化方向,目前我们过度依赖病理完全缓解( pCR )作为预后指标,但 pCR 只能区分 20%~30%患者的复发风险,对于很多不需要强化治疗或强化 治疗效果不佳 的患者,我们无法精准鉴别。因此,亟需引入诸如液体活检(ctDNA)等更灵敏的全局监测手段,从而优化风险分层。同时,需要推动新辅助治疗在中高危 H ER 2阳性、三阴 性 乳腺癌等类型中的规范应用,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
ctDNA动态监测与影像组学模型:提升疗效预测精度,未来探索重在标准化与成本控制
医学界:您和团队将ctDNA动态监测用于新辅助治疗全程(基线、中期、术后),并结合影像组学构建肿瘤负荷评估模型,这一体系在新辅助治疗中已展现哪些应用价值?还有哪些探索方向值得关注?
刘强教授:
我们 团队通过 将 ctDNA 监测与影像组学结合,发现这个体系的应用价值非常显著。首先, ctDNA 能比 PET-CT等临床影像学早几个月甚至几十个月发现复发转移的信号,为 医生 干预提供了一个宝贵的 “ 窗口期 ” 。其次,它能真实反映全身的肿瘤负荷。我们发现,有些 患者 局部肿瘤很小,但血行转移很快;有些 患者则 局部肿瘤很大,血液里却找不到痕迹。这个模型能帮助我们识别这种差异,从而决定 该患者 是该 接受 强化治疗 或 降级治疗,实现真正的个体化。
未来的探索,我认为首要解决两大问题:标准和成本。首先, ctDNA 检测最大的问题在于 尚未实现 标准化,从技术、基因数量到生信分析, 学界并无统一标准 , 同时 缺乏数据积累。 此前 我曾遇到一位 患者 , 仅仅 因为一份不够准确的检测报告,不必要地 花费 了上百万进行强化治疗,这 现实 令人痛心。
其次是成本, 当前的肿瘤治疗费用 动辄上万, 这一费用对于 很多 患者 并 无法承担。我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 等手段降本增效, 同时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和完善临床验证 。 如若实现单次治疗仅花费几百元 , 便 能 真正使 患者受益。
个体化精准诊疗:动态监测有望实现实时调案,技术标准化与临床验证是关键突破口
医学界:目前新辅助治疗方案多基于群体研究数据制定,未来是否有可能通过动态监测实现“新辅助治疗中实时调整方案”的个体化、精准化诊疗模式?这种模式落地还需突破哪些技术或临床障碍?
刘强教授:
我认为 “新辅助治疗中实时调整方案” 的 个体化、精准化诊疗模式 , 未来 完全可能 实现 , 同时 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把新辅助治疗看作 “ 两线作战 ” :一线是针对局部肿瘤,另一线是针对血液里看不见的癌细胞。 ctDNA 动态监测能让我们提前发现 “ 敌人 ” 的动向,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实时调整方案,而不是等到手术后才评估。目前, 结直肠癌领域已有 相关 研究 应用此类 模式 , 并 成功为部分患者免除了化疗,我们 也正在 乳腺癌领域 持续做探索 。
此外, 这种模式要真正落地,必须突破技术和临床障碍。技术上,核心还是 ctDNA 检测的标准化和可靠性问题,以及高昂的成本。临床上,则需要大量前瞻性研究数据来证实,基于动态监测调整方案确实能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同时,医生也需要学习和适应如何精准解读这些新的监测数据。
我相信,未来 5到10年, 我们将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科学实践,使 这种更灵敏、更系统的决策方法深刻改变临床实践,实现 “ 该强化则强化,该降级则降级 ” 的精准医疗愿景。
小结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正在从一场局限于局部的“战争”,转向一场需要“全局观”指导的系统性治疗。ctDNA等液体活检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全局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早、更准地洞察战局。尽管前路仍有标准化与成本等挑战待解,但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合作与创新,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建立起真正个体化、精准化的诊疗新范式,让更多患者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治愈的机会。
专家简介
![]()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肿瘤中心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率先开展液体活检和免疫联合治疗在乳腺癌的应用,并发起和制定中国首部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获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医学界肿瘤前沿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