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可以更安心地在外打拼了。”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的谭鸣,为母亲补缴了8万多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在社交平台写下这句话。今年6月,母亲年满60岁,开始每月领取约790元的养老金。
2. 这笔金额虽不算高,却让母亲在村中生活有了更多尊严与支撑。她不再完全依赖子女接济,也能在邻里交往中挺直腰杆。
3. 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21亿,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2024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每月养老金仅为240元,仅相当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难以覆盖基本生活开支。
![]()
4. 养老困境
5. 在谭鸣的湖南家乡,大多数老年女性的晚年生活仍以依附为主——依靠丈夫退休金或子女供养。只要身体尚可,她们普遍继续从事农活、照看孙辈,或打些零工补贴家用。
6. “在乡下,如果一个老人成天闲着,什么都不做,等着儿女养,会被别人议论。”谭鸣回忆道。这种舆论压力使得许多老人即便年过七旬也不愿停下劳作。
7. 谭鸣的父亲是同乡务工者中“极少数坚持缴满15年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如今每月能领到约1500元退休金。这份保障源自二十年前他进入深圳一家国有工厂工作,单位依法为其缴纳社保。
8. 相比之下,谭鸣的母亲早于父亲外出打工,但由于所服务的企业未规范建立劳动关系,始终未能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9. 此类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极为普遍。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6.7%。截至当前,全国50岁以上农民工总数已突破468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缺乏稳定养老保障。
![]()
10. 观念突围
11. 当谭鸣将母亲参保的消息发到本村微信群时,立刻有人留言:“这不是骗咱们辛苦钱吗?”
12. “老一辈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存点现金,孩子每个月给一点,再种点菜,日子就能过下去。让他们一次性拿出近十万元缴费,不仅经济上有压力,心理上也觉得这笔钱像是‘扔进水里’,要多年后才慢慢拿回来。”谭鸣坦言理解这种抵触情绪。
13. 王嘉迎的经历更具代表性。2022年,当母亲请她帮忙缴纳180元/年的最低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她决定直接提升至最高档4800元/年,结果引发全家激烈反对。
![]()
14. “家人说我太傻,说从来没人这么交,还说根本不划算。”王嘉迎回忆当时的情景。
15. 她耐心向家人算了一笔账:若按最低档缴费15年,未来每月只能领取200多元;而选择4800元档次,同样年限下每月可获得800元以上,只需连续领取7年零4个月即可回本。
16. “当我把数字列出来,他们终于不再反对。”
17. 在信息闭塞的乡村环境中,这样的认知转变实属不易。王嘉迎曾前往当地社保窗口咨询政策,工作人员甚至劝阻她:“没必要交这么多,将来多领的部分其实很有限。”
![]()
18. 现实困境
19. 农村养老保障的难题,既源于传统观念束缚,也与制度设计和执行力度密切相关。
20. 近年来,各地陆续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江西省明确2025年度养老保险缴费进入倒计时阶段,提醒群众及时参保,并强调“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佛山市自2025年3月1日起实施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缴规定,允许符合条件者一次性补足缴费年限。
21. 同时,监督机制也在逐步强化。2025年7月,宁化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方式,推动辖区内4家民营医院为25名职工补办养老保险登记。此类司法实践反映出对劳动者特别是女性群体社会保障权益的日益重视。
![]()
22. 养老金的“神奇效应”:从经济保障到生命态度
23. 自从父母开始领取养老金后,谭鸣察觉父亲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年国庆期间,父亲主动提出要回老家进行全面体检。
24. 之前谭鸣常开玩笑说:“少抽烟喝酒,活得久才能多拿退休金。”他猜测这句话已被父亲听进心里。“当老两口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自然更愿意投资健康、延长寿命。”
25. 类似转变也在王嘉迎母亲身上显现。去年起,她对养老保险的态度彻底扭转。村里同龄老人陆续开始领钱,那些只缴180元/年档位的人,每月仅拿到200多元,连日常买药都捉襟见肘。
26. 而缴费较高的一群人,则能经常参与广场舞、短途旅游等活动,生活质量截然不同。
27. 母亲由此意识到,养老金水平直接决定了晚年的自由度与幸福感。她特别叮嘱王嘉迎:“等我59岁那年,最后一笔4800元我自己来交。”
![]()
28. 跨越代际的责任:年轻人接过养老重担
29. 在谭鸣、王嘉迎以及廖淑铃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关于为父母补缴社保的内容获得了远超其他主题的关注量。
30. 谭鸣发布的帖子浏览量超过150万次,相关内容甚至登上微博热搜榜。王嘉迎整理的社保科普合集累计播放达83.4万次。她认为,这类内容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长期以来农村养老议题在公共讨论中处于边缘地位。
31. 高热度背后,折射出众多家庭在养老责任分配上的矛盾与挣扎。有人发帖询问“作为不被偏爱的长女,是否该承担父母社保费用”,也有人倾诉“三个子女中只有我愿意为父母补缴”,还有人抱怨“兄弟二人家庭,小叔拒绝分摊公婆社保支出”。
![]()
32. 谭鸣有两个姐姐,各自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宽裕。当他凑不够母亲补缴所需资金时,曾试探性地提议每位姐姐出资5000元。大姐回复“手头实在拿不出”,二姐则未作回应。
33. 最终,谭鸣变卖手中持有的外币资产,独自承担全部费用。在他的家庭中,他主要负责父母的经济支持,两位姐姐则更多承担日常照料任务,这是三兄妹默认形成的赡养分工模式。
34. 分享这段经历后,评论区出现诸如“不过是享受家族荣耀罢了”的恶意评价。谭鸣对比过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女性网友发布类似故事后的留言区,发现对方收到的反馈大多温暖鼓励。同样是为父母办理养老保险,因性别差异,他的行为却被部分人贴上“耀祖”的标签加以攻击。
![]()
35. 未来之路:城乡养老鸿沟下的微光
36.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比比城市高出7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例接近城市的两倍。农村老龄化程度更深,但养老资源却更为稀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7.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2年数据,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平均每月退休金约为农村居民养老金的30倍,企业职工退休金则是其15倍左右。巨大的城乡差距已然形成结构性鸿沟。
38. 尽管如此,积极的变化正在萌芽。王嘉迎注意到,近几年村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为父母将缴费档次提升至4800元/年。
39. 每逢节假日返乡,她都会主动向亲戚邻居讲解养老保险政策。年轻一代逐渐认识到,父母的养老不再是遥远话题,而是必须提前规划的重要人生事项。
![]()
40. 对谭鸣的母亲而言,每月790元并不会显著改变她的消费习惯,但它带来的是深层的心理安全感。母亲平日喜欢阅读网络言情小说,谭鸣希望她回村后能尝试更多社交活动,比如打纸牌、跳广场舞。
41. “她有自己的收入,至少在父亲面前,说话更有底气。”谭鸣说道。
42. 这个朴素的愿望,或许正是当下越来越多子女选择为父母补缴养老保险的初心所在——不仅仅是为了每月几百元的现金流入,更是为了赋予父母一份“属于自己的稳定收入”,以及面对暮年岁月时,那一份不可或缺的尊严与从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