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前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上,宇树科技那只灵动跳跃、能完成后空翻的四足“机器狗”,是全场争抢镜头的顶流,围观人群只为定格这份科技新奇。
2025年,在第二十七届高交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同台搏击已不算新鲜,机器狗早已成展馆“常客”,观众的追问却愈发专业:“工业机器人承载量能到多少?”“人机交互的安全边界在哪儿?”
五年时间,高交会的机器人产业正从拍照打卡的新奇展品向智能生活服务与产业落地的主角蜕变。
在本届高交会现场,多位机器人产业链从业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无论是研发端还是需求端,大家对机器人产品的首要考量都是落地与应用。严格来说,机器人目前还未达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水平,其应用仍需要在实际场景中逐步推进。
![]()
高交会现场的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
五年之变:机器人告别“炫技”,全产业链比拼“实用”
回顾2020年的高交会,机器人的核心标签是“视觉奇观”。彼时,宇树科技的机器狗AlienGo凭借后空翻等酷炫动作,成为展会的流量担当;煲仔饭机器人以每小时120份的出餐效率,用“科技+餐饮”的新鲜组合引来围观。
这些机器人大多以有形实体为核心,功能集中在表演展示或单一场景体验,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大众对机器人的固有认知,从而带来猎奇式的视觉冲击。
而在2025年的高交会上,机器人的形态早已突破“单一实体”的局限。在展馆内,机器狗已成为最常见的形态,多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数字人、机械臂、灵巧手等各类实体或虚拟形态琳琅满目。
![]()
机器人乐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
与五年前相比,参展商在演示机器人产品时,不再执着于单纯的炫技,更聚焦其应用功能。
机器狗、轮式机器人在展会现场随处跑动,展示其自主规划路线、规避障碍物的能力;机器人叠衣服、打鼓、搏击,则是展示其灵巧度、操控性和精准度;机器人来回不停地搬运货物,展示了其承载量和续航能力;仿生交互机器人可与观众实时对话,精准回应产品咨询、展区引导等需求,其背后是AI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深度迭代。
![]()
机器人正在叠衣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
机器人及产业链企业也在不断拓宽应用边界。AI机器人企业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告诉每经记者,他们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除了应用在工业领域,还落地在与人交互的康养陪伴场景中。
除了形态和应用,机器人产业链参展商的数量也更多了。2025年的高交会展区已比五年前扩大约一倍至22个展区,而机器人产业链也有了专属展区。不仅如此,在其他展区也能频繁看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身影,可以说看都看不过来。
“2024年参展高交会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呈现了一个多模态数字人系统,还没正式切入具身智能这个领域。”启迪知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知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具身智能产业化服务商,今年他们带来了GeneoX智能巡机器狗参会,除了四足机器狗的形态,他们在AI眼镜、人形机器人上也均有落地应用。
如果说五年前的高交会机器人产业是几家企业的单点突破,那么2025年的展会则呈现出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的生态格局,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每个环节都有企业“争奇斗艳”。
落地攻坚:机器狗率先“上岗”,人形机器人“进厂”挑战仍存
在深圳北站,GeneoX智能巡机器狗已成为亮眼的“新警力”,除了可以引导旅客,还能监督“非法拉客”、进行反诈宣传等。与传统机器狗不同的是,给这款机器狗背上一个智能融合系统后,它就可以告别遥控器,实现自主巡逻。
![]()
高交会现场的机器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
“我们认为,现在的机器狗在整个落地应用上相对来说发展是比较成熟的。比如,相较于人形机器人而言,其续航能力、作业能力都相对更成熟一点。”上述启迪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高交会展示的机器狗已是多轮迭代后的成熟产品,每一次升级都源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问题反馈与优化迭代。比如以前用的云台是比较高的,在实际巡逻过程中就发现这样会导致机器狗重心不稳,视频画面容易抖动,所以反复进行改进。
速腾聚创(HK02498,股价32.50港元,市值157亿港元)市场总监谢阗地告诉每经记者,他们本次在高交会上首发了高精度中长距数字化激光雷达产品。之所以有这款产品,就是为了满足无人配送车等无人驾驶类车辆的大规模量产需求。
激光雷达相当于无人车或机器人的眼睛,谢阗地透露,此前很多无人车都是用机械式雷达,虽然其精度高但是使用寿命较短且不能落地在实际量产中。而现在无人物流车正在从试点走向规模量产,这是市场切实的需求。另外,还可以落地在工业场景,比如无人叉车等。
工业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机器人会最先大规模落地的场景,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市场实践的印证。
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具身智能企业都接获人形机器人大订单。据傅利叶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的人形机器人也进入了一些汽车类的大型工厂,主要做搬运零部件等工作。
![]()
机器人现场操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
刘勇(化名)所在的企业主要做智能驾驶,从研发到制造均有涉及,他这次来高交会,主要是因为公司正在与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洽谈合作。
对于为什么选用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刘勇告诉每经记者:“我们的工厂规模很大,有大量的人工需要去代替。如果只是用机械臂的话,其功能和使用场景较为固定,与人形机器人相比泛化能力不够。”
但刘勇也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工厂的工作效率还没有达到人的水平,因为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很多场景需要定制化,以及慢慢训练、分阶段推进。所以他们在筛选人形机器人合作伙伴时,看重的是长期能力。
“工厂产线上很多复杂的组装目前还只能人工进行,目前机器人的智能化、灵活性和柔韧性都还不足以支撑其去做复杂的工作。当然这个进化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们要找具有持续优化能力、瞄准工业化应用的机器人企业合作。”刘勇补充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