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中华传统医药也拥抱AI时代。作为我国中医药人工智能首批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兴交叉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15日聘任10位国内外专家为客座教授与产业导师,通过产教融合培育“懂中医、会AI、能落地”的复合型创新能力。
![]()
随着大语言模型、知识图谱、可解释AI等技术不断成熟,中医药正迎来从“经验传承”迈向“数据驱动”的关键转折期。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新成立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共有“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和“医工创新班”3个本科专业 ,以及“中医药人工智能”“生物与医药”和“中医工程”3个硕士点、“中医药人工智能”1个博士点,目前在校学生200余人。
全院设有“数理与计算智能课程群”“计算机与数据科学课程群”“智能医药工程与技术课程群”等8个中医药人工智能课程群,依托学校在医工交叉与中医药现代化领域的学科基础,培养具有中医药素养、工程基础、智能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现已建成涵盖智能医疗设备、可穿戴检测、健康数据分析、医工创新设计等方向的创新实践平台。
![]()
此次,上海交通大学万国华、早稻田大学金群、南洋理工大学钟丽丹等5位海内外知名学者被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同时,学院还聘请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CEO、董事长潘晶等5位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军者担任产业导师。由此,形成“学术引领+产业驱动”的双引擎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与市场。
当天2025中医药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关西大学、澳门中医药学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机构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展示围绕AI如何驱动中医药科研范式变革,带来兼具前沿性与落地性的研究成果。
![]()
构建中医表型组学、中医基因组学是现代中医学发展必然。
在上中医首席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拥军眼中,中医药诊疗大模型领域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方面仍有不足。比如数据模态较单一且连续性不足——现有大模型主要以文本数据输入为主,对机体基因、蛋白质、表观遗传等多维度、多模态、连续性数据考虑不足,尚难以生成精准的诊疗方案。同时,它们仍以中医药知识智能问答为主,缺乏与前端智能医疗器械、后端中医诊疗的连接能力。
王拥军教授认为,该领域自主可控的开源工具链有待完善。目前发布的大模型多基于ChatGPT、LLaMA等通用大模型开发,部分大模型则基于国产算力和国产通用大模型开发,可见提升通用大模型开源能力有利于支持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构建开源工具链,就垂类而言,通用大模型尚不能满足中医药行业发展需求,“中医药+AI”应用场景也有待进一步丰富。
原标题:《从早稻田大学到南洋理工大学,10位国内外专家在沪加盟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