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一面是俄军对能源设施的持续空袭使全国在寒冬来临前陷入轮流断电的困境,一面是国有核电巨头被揭发卷入近1亿美元的回扣黑幕,一面是乌军在四年鏖战中节节后退亟需外部支援,一面是政府高层被曝光于战火之中暗中敛财。
2025年11月中旬,乌克兰政坛骤然震荡,司法部长与能源部长接连请辞,总统泽连斯基首次直面执政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前线士兵浴血奋战与后方权贵贪腐横行的巨大反差,是否会动摇国家抵抗俄罗斯的根本意志?西方盟友是否会因此重新评估援助的可持续性?
![]()
此次风暴的核心,源于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NABU)历时十五个月缜密调查所揭露的庞大能源腐败网络。据该机构披露,调查组累计完成逾千小时监听、执行七十余次突击搜查,最终锁定十二名涉案人员,其中五人已被依法羁押,其余七人正因参与能源项目回扣交易接受审查。
NABU将此案命名为“点金术”,指控八名嫌疑人涉及受贿、滥用职权及持有明显超出合法收入的资产。随着证据逐步公开,一个以国营电力企业Energoatom为中心的利益输送链条逐渐清晰。
录音资料显示,犯罪团伙使用“卡尔松”“切·格瓦拉”等代号进行隐蔽联络,强制向Energoatom的合作承包商索取合同金额10%至15%的回扣,以此确保其业务流程畅通无阻。
![]()
尤为恶劣的是,该团伙巧妙利用战时戒严令中的法律漏洞——禁止供应商向提供关键公共服务的企业追讨欠款——为自身非法行为构筑保护屏障。
Energoatom作为年营收约47亿美元的战略性能源实体,其稳定运行直接维系着乌克兰战时电力命脉。而涉案人员不仅涵盖能源部长前任顾问、公司安保主管,更牵涉一名前副总理,显示出腐败已深入国家权力中枢。
另有四名嫌犯曾在基辅某写字楼内设立专门办公室从事资金清洗活动,目前已被纳入案件侦查范围。丑闻曝光后,公众目光聚焦于泽连斯基如何应对这场政治海啸。
![]()
2025年11月12日,泽连斯基通过视频讲话宣布,司法部长与能源部长已不再适合留任,强调能源领域的腐败行为“完全不可容忍”。
两天后,总理尤利娅·斯维里登科证实,司法部长赫尔曼·哈卢申科与现任能源部长斯维特拉娜·格林丘克正式提交辞呈。内阁同步提出制裁提案,目标直指总统亲密伙伴铁木尔·明迪奇及商人亚历山大·楚克曼。
泽连斯基随后在其Telegram频道发布声明,指出事件本质关乎国家公信力,他对反腐机构的工作表示支持,并要求所有官员无条件配合调查。
![]()
哈卢申科自2021年起执掌能源部,2025年7月转任司法部长,虽尚未被正式起诉,但在停职期间通过社交平台回应称,调查期间暂停职务属于现代法治社会的正常程序,他将依法捍卫个人名誉。
格林丘克亦发表公开声明,坚决否认职业生涯中存在任何违法操作,呼吁公众停止将其与涉案人员关联的无端猜测。
值得注意的是,明迪奇曾是泽连斯基所属媒体集团“95街区”的联合创始人,在总统上台后涉足无人机制造等多个高利润领域。NABU现已对其与军工企业FirePoint的关系展开专项调查,怀疑该公司虚报武器售价,误导政府签署高价采购协议。
![]()
来自泽连斯基政党阵营的议员奥列克桑德·梅列日科透露,总统实际上早已与明迪奇保持距离,丑闻爆发后亦未出面维护,但他承认,身边个别人士可能未能抵御金钱诱惑而误入歧途。
此次腐败案的爆发时机极为敏感,乌克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军事上,兵力悬殊导致乌军防线不断收缩;能源方面,俄方精准打击令电网系统濒临瘫痪,冬季轮替停电已成为全民常态;财政上,政府迫切需要欧洲资金填补能源缺口。
政治评论家奥列格·萨基安分析指出,尽管这不是乌克兰历史上金额最大的贪腐案件,但因其发生在战争时期且牵连核心官员,其破坏力远超以往同类事件。
![]()
梅列日科进一步警示,国内层面,此类丑闻可能撕裂社会共识,削弱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国际层面,敌对方将借此渲染乌克兰治理失效,推动欧美削减甚至中断援助,这对高度依赖外援的乌克兰而言无异于致命打击。
乌克兰的腐败顽疾并非首次引发高层地震。2023年,一起军事采购丑闻曾迫使国防部长奥列克西·列兹尼科夫辞职。而泽连斯基当年赢得大选的关键承诺之一,正是彻底铲除独立以来根深蒂固的腐败体系。
更具争议的是,泽连斯基曾在2024年夏季试图削弱NABU等独立反腐机构的权限,后因民间强烈抗议被迫放弃。而此次重大调查成果的公布,恰发生在他调整反腐策略数月之后。
![]()
梅列日科认为,NABU能够独立运作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当前局势中的积极信号,表明乌克兰仍存有不受干预的法治力量,无人可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外界更为关切的是:在战时权力高度集中于总统办公室的背景下,腐败究竟蔓延至何种层级?最高层是否知情?
盟友的态度直接决定乌克兰的生存前景。德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事援助国,其立场尤为关键。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的发言人斯特凡·科尔内柳斯明确表示,柏林对相关腐败报道深感忧虑,尤其该案涉及一个长期接受德国大量援助的行业。他援引欧盟委员会上周发布的报告,重申乌克兰必须在反腐领域展现真实进展。
![]()
不过科尔内柳斯同时强调,德国目前仍维持对乌克兰政府的基本信任,相信其有能力推动案件查明真相,也确信反腐机构将彻查到底并以透明方式结案。德国方面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必要时将采取相应行动。
更令人不安的是,腐败行为已危及国家安全。NABU公布的录音显示,涉案人员曾讨论推迟能源设施防御工程建设,理由是在找到更有利可图的替代方案前不急于推进,甚至计划将防护工程合同授予特定公司,并将回扣比例提升至15%。
美联社2025年的调查亦证实,尽管官员多次警告核电站周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但能源部始终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
乌克兰三座现役核电站外的关键开关站承担着重要输电功能,却因缺乏防御工事成为极易受攻击的目标。议会此前一项决议曾特别指出这一隐患,直指时任能源部长哈卢申科存在监管失职与腐败嫌疑,并呼吁将其罢免。目前Energoatom对外表示,调查未对公司日常运营造成影响。
从2023年国防部长下台,到2025年能源系统爆出惊天黑幕,乌克兰的反腐之路始终在进步与倒退之间反复拉锯。对泽连斯基而言,此次危机既是严峻考验,也可能成为重塑权威的历史契机:若能借NABU之力彻底肃清高层蛀虫,或可重建国内外信任。
![]()
若处置失当,则可能加剧内部撕裂,甚至导致外援通道被切断。正如梅列日科所言,当俄罗斯导弹摧毁电网、百姓在寒夜中忍受黑暗之时,某些高官却在战时鲸吞国家资源,这种赤裸的背叛必将深深刺痛国民情感与国际盟友的信心。
这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荒诞现实,最终将以制度胜利终结,还是演变为压垮乌克兰战时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答案或许就藏在NABU持续推进的调查细节中,藏在泽连斯基接下来的每一项人事任命与政策抉择里,更藏在欧美各国对每一分援助流向的严格审视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