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视频在网上火了,一名女子发视频称自己独自到兰州旅游,在酒店被保安威胁,并提醒网友避雷该酒店。
可随着视频的热度越来越高,不少网友就发现,她口中的威胁不仅根本不存在,甚至还被她添油加醋乱说一通。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平白抹黑一个地方?
![]()
事件发生在11月11日晚。女子称自己入住了兰州一家麓枫酒店,当晚十点左右,她给酒店前台打电话,表示需要一把剪刀。
过了大约四十分钟,一名男性保安将剪刀送到她房门口。
她在视频中称,自己一开门,保安就问她“你要剪刀干什么”,接着又问“你要用多久”。
![]()
她回答说剪衣服上的线头,需要半个小时。保安则表示希望她尽快用完,最好二十分钟内归还。
此举让女子非常不满,她觉得自己被质疑、被限制,还在视频中反复强调“深夜,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站在门口问东问西,真的让人感到害怕”。
她还表达了更深层次的不安,说担心保安可能趁她白天不在房间时,刷卡进入房间,做出不为人知的事情。
![]()
视频最后,她明确表示会投诉到底,并希望酒店总部能正视此事,还建议其他独自出行的女性“避雷”这家酒店。
乍一看,视频标题和女子的控诉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女性在外地受到不公待遇”的情况。
但当网友们仔细观看完视频后,情绪却出现了反转。
![]()
许多人开始质疑女子的行为和判断,甚至调侃她“没见过自己网暴自己的人”。
评论区迅速从同情转向质疑,网络舆论逐渐形成共识:这起事件中,酒店方面并无明显过错,反倒是女子对常规的安全流程产生了过度解读。
站在酒店的角度来看,深夜借出剪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
剪刀属于利器,不同于毛巾、吹风机这类普通物品,一旦发生意外事件,酒店方面也必须承担部分责任。
特别是当住客提出要使用剪刀长达半小时时,出于安全考虑,酒店选择派保安送剪刀并在门外等候,其实是对流程的把控与客人的保护,而不是针对某一性别或个人的“威胁”。
![]()
![]()
保安提出的问题“要剪刀干什么”“用多久”,看似多余,但在安全管理上是有必要的。
这些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评估风险和控制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不可控情况。
从通行的酒店管理制度看,剪刀这类工具往往不会随便借出。即便借出,也是在服务人员监督或明确归还时间的前提下使用。
![]()
从女子的角度来看,她可能真的感到不安。一个女性独自旅行,在陌生环境中深夜面对陌生男性,情绪紧张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种不安是否就等于受到“威胁”?她是否在不了解行业常规的情况下,放大了自己的情绪,并将其包装成一场“正义发声”?这正是很多网友提出的疑问。
事件持续发酵之时,兰州文旅也被迫“上线”。
![]()
由于视频中反复提到“兰州”“旅游”,不少网友将矛头指向地方文旅部门,甚至在女子视频下方艾特兰州文旅官号。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兰州文旅的回应非常简短,仅仅留下了一个字:“唉”。
这个字没有申辩,没有反驳,却比千言万语更能传达一种情绪:既无奈,又委屈。
![]()
在后续互动中,兰州文旅还把自己的账号简介改成了“没有剪刀”,用一种幽默又无力的方式回应网友的调侃。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轻描淡写,却也传达出一个信号——在没有实质性问题的情况下被卷入网络争议,确实让他们难以招架。
网友的态度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酒店和保安这一边。
![]()
有人评论说:“一个人剪个线头要半小时?剪的是婚纱吧?”
也有人提出:“换我当保安,我也会担心她要做什么过激行为。”
更有熟悉酒店管理的网友指出,不少酒店都有类似规定:利器类工具要么不借,要么只能在员工监督下短时间使用。
![]()
女子本意可能是想以个人经历为独自出行女性提供参考,但最终却因情绪表达过度、主观猜测太多,导致“好心提醒”演变为“网络翻车”。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情绪的表达和信息的传播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过度渲染的个人感受,一旦引发误解,不但会影响他人声誉,还可能损害公共机构的形象。
![]()
对于酒店服务行业来说,既要保护住客安全,又要避免被误解为侵犯隐私,确实需要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表达情绪、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做到客观、理性,避免因误判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网络世界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个体发声,但也可能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放大误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