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中国企业出海放弃赚快钱,进博会暴露3大新玩法
刚结束的第八届进博会跟往年比,味儿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逛展,满眼都是晒新奇展品、报签约大单的热闹场面,今年大伙儿凑一块儿,聊得最多的是“全球化下一程该咋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陈世敏教授一句话点透本质:中国企业的出海路,早就从“抢市场、赚快钱”变成了“练本事、扎深根” 。
这可不是专家随口说说的空话,行业大佬的实际动作早就给出了答案。
10月30日,青山实业的老板项光达带着核心团队去印尼考察德信钢铁,压根没提啥新订单、新合作的表面事儿,反倒一门心思聊安全培训体系、产业链配套升级这些“深水区”的硬骨头。
这背后藏着的,正是中国企业出海逻辑的彻底大转弯。
说句实在话,咱们中国企业早年出海,大多是抱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
要么接个短期订单,货发出去钱到手就完事;要么在海外匆匆建个小工厂,行情好就多干两天,行情差就直接撤场,说白了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一锤子买卖”。
但现在这套粗放玩法,早就行不通了。
陈世敏教授看得特别准,现在企业出海拼的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能活得更久。
像当地的合规要求、国际标准对接、品牌慢慢沉淀这些慢功夫,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进博会从早年“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升级到如今的“平台变生态”,说白了就是给企业搭了个练慢功夫的大舞台,帮着大伙儿从“闯进门”变成“扎下根”。
我跟你讲,青山实业在印尼的操作,简直就是出海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它没像很多企业那样,只盯着当地丰富的镍矿资源猛挖猛采,而是硬生生砸钱建起了“镍资源-不锈钢-新能源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更牛的是,他还自己定下了RKEF工艺标准、严格的环保参数,到最后甚至参与到印尼当地的产业政策制定中,直接从“遵守规则的人”变成了“参与定规则的人”。
刚被项光达考察的德信钢铁也一样,在印尼把“安全”当成天大的事来抓。
专门建了安全体验馆,花大力气培训印尼籍员工,还明确把“安全、环保、合规、团队建设”当成海外发展的四大顶梁柱。
这种踏踏实实扎根的玩法,虽然见效慢,但比赚快钱稳得多,也走得远得多。
还有福建南安的那些石材企业,以前就是单纯卖石头,现在都开始出口经营模式了。
当地有个叫刘良的老板,春节都没闲着,从正月初一跑到正月十四,一直在摩洛哥跑客户。
他不光给客户供石材,还手把手教人家怎么展陈、怎么推广、怎么赚钱,2024年他们公司的外贸出口额直接翻了一番。
这就是从“卖产品”到“卖方案”的转变,出海的主动权一下就攥在自己手里了。
从进博会的各种讨论和企业的实际动作来看,未来3-5年中国企业出海,会呈现三个特别明显的大方向,每个都戳中了当下的要害。
第一个是从“单点出海”到“产业链集群出海”。
![]()
以前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自己找渠道、自己建配套,又累又容易出问题。
现在大家都明白,抱团打团战才靠谱。
就像青山在印尼不是孤军奋战,德信钢铁、建龙集团这些企业都在周边扎堆布局,资源共享、配套互补,硬生生搞出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这种集群的力量有多厉害?抗风险的本事直接翻了个儿,不管是原材料涨价还是物流出问题,都能互相帮衬着扛过去。
非洲市场上的玩法更典型,咱们中国企业搞“整装出海”,直接在当地建工业园。
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就是例子,华坚集团投建的园区里,纺织、制鞋、建材、化工等企业扎堆,连道路、电力、海关这些配套服务都一站式搞定,企业运营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还帮埃塞俄比亚变成了非洲重要的鞋类和纺织品出口国。
截至2023年7月,咱们在非洲已经建了25个这样的大型工业园,形成了各种产业集群。
第二个是从“机会式布局”到“机制式嵌入”。
以前出海就是碰运气,哪儿有项目就往哪儿跑,没长期规划。
现在不一样了,企业都开始主动搭规则、融进去。
寰泰能源在中亚就玩得特别溜,搞“投资+EPC”模式,不只是帮当地建电站,还跟当地政府、金融机构一起设计投资结构和风险分担机制,到最后连当地的融资标准都受它影响。
湖南的企业也很会玩,作为内陆省份,以前出海没优势,现在跟着“整装出海”的潮流,2023年对非贸易额直接冲到556.6亿元,同比增长4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在非洲建配件仓库和售后网络,隆平高科搞全产业链农业合作,都是主动嵌入当地的典型。
第三个是从“企业个体”到“平台生态”。
以前头部企业出海都是自己吃独食,现在都开始带小弟一起玩了。
进博会上就有新能源龙头企业,搞“走出去链融全球”计划,把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都拉进自己的生态里,共享渠道、技术和合规经验,一起开拓海外市场。
有人肯定会问,大企业有资金、有资源,玩得转这些新玩法,咱们中小企业咋办?没经验、缺资源,出海不就是找死吗?
陈世敏教授说了,这正是进博会这类平台的核心价值所在,就是帮中小企业解决出海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出海,通常会陷入三重困境:不懂当地规则,容易踩坑;没人脉资源,办事难;信息乱糟糟,决策没头绪。
光听大企业讲成功案例没用,得要能直接落地的具体方法。
现在进博会就往这个方向使劲,不只是让头部企业晒成绩,更要把它们的经验提炼成“判断条件+资源配置+合规技巧”的现成模板,让中小企业拿来就能用,改改就能落地。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小企业的痛点也倒逼整个行业升级。
比如大家都吐槽的合规成本高,其实不是因为当地规则太严,而是很多企业没建专门的合规团队,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成本太高。
现在由平台牵头,整合了当地的律师、税务师资源,搞“打包服务”,中小企业花小钱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合规成本反而降了不少。
![]()
政府也在帮中小企业搭梯子。
福建南安搞了个外贸集聚区,设立“一窗通办”窗口,把工信、商务、税务、海关这些部门的服务都整合到一块儿,企业有啥需求,找一个窗口就能解决。
山东临沂更实在,政府直接在境外帮企业办展会、搞对接会,去年一年就办了6场展会、7场经贸对接会。
有个叫邵阳的老板,三年前刚创业做家居,以前想都不敢想出海,跟着政府的展会跑,今年1月在印尼的展会上一下就拿下2000万美元的订单,直接打开了海外市场。
出海要想扎深根,财务这块必须稳住,不能掉链子。
很多企业出海栽跟头,就是因为太急功近利,抱着“短期利润导向”,赚了点钱就盲目扩张,结果汇率一波动,或者原材料涨价,立马就慌了神,资金链很容易断。
陈世敏教授给出了三个关键招,每个都特别实用。
第一招是资金集中管理,建区域资金池,别让钱分散在不同账户上睡大觉。
云天化集团以前就吃过资金分散的亏,后来成立财务公司搞资金归集,在行业低谷期靠资金调度扛过了难关,现在资产负债率从近90%降到了66%左右。
这种玩法能让资金效率提升30%以上,手里有了充足的现金流,应对风险的底气就足了。
第二招是对冲风险,从集团层面统一做汇率和税务规划,别让单个项目瞎折腾。
昆钢集团就尝到了甜头,财务公司帮着搞海关税款担保业务,实现“先放后税”,光进口铁矿石这一项,就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
现在很多大企业都这么干,不再让每个海外项目自己应对汇率波动,而是集团统一操作,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三招是重视ESG,这玩意儿现在在海外太重要了,直接影响融资成本。
TCL科技就做得特别好,搞了个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境外银团贷款,利率和ESG指标挂钩,结果吸引了19家中外资银行参贷,还获得了超过3倍的超额认购。
说白了,做好ESG不仅能提升企业形象,还能拿到更低利率的贷款,省钱又省心。
青山和德信在印尼的投资周期都是十年以上,靠的就是这一套财务打法,资金统筹到位,风险管控得当,就算遇到原材料价格波动,也能稳坐钓鱼台,反而越做越大。
进博会透露出的玄机再明白不过:中国企业出海早就过了“闯江湖”的野蛮生长阶段,现在拼的是“建生态、练内功”的真本事。
赚快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扎深根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抱着“练能力”的心态出海,比抱着“赚快钱”的念头靠谱得多。
全球化从来不是跑马圈地、抢完就走,而是要在不同的地方扎下根、融进去,跟当地一起发展。
中国企业出海的逻辑变了,从“我要赚你的钱”变成“我要跟你一起赚钱”,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共赢”。
![]()
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走得更远、更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