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10月27日,顶着“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光环的港股上市公司#诺辉健康(06606)公告称被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取消上市地位。这家市值曾冲高超过400亿港币的明星诊断公司,终深陷财务造假风波,黯然退出了资本市场。这是近年来港股最具话题度的造假退市事件,也是18A生物科技板块里第一家被实施强制退市的科技企业,或许标志着以结直肠癌早筛为代表的一众明星概念开始从无脑热捧跌落神坛,回归理性。
![]()
相关公告 来源:公司公告
一、公卫价值和商业价值双突出
早筛是IVD体外诊断产品领域中的一大方向,和伴随诊断等其他版块相比,早筛面对的是尚无症状的一般人群,所以潜在市场是最广的。但相对地,想要“说服”这个人群消费,所需要的市场教育也是最困难的。
具体到结直肠癌早筛来看,技术在不断演进迭代。大家知道,最传统的筛查方式是结肠镜。这种方式是检测金标准,但侵入性也是很强的且需要专业医师操作,难以作为大规模筛查的手段。而后应用较多的是便隐血检测(FIT),虽然无创但灵敏度有限。近年来,随着液体活检与分子诊断技术的突破,基于便隐血、基因组、甲基化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方案或单纯甲基化检测逐渐成为主流,理论上来说提高了筛查准确性也具备推广基础。
那么为什么笔者在这里如此强调早筛需要适配大规模筛查的需求呢?首先,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肠癌是我国影响最大的癌种之一。2020年存量患者有356万人之多,2022年又新发肠癌病人59万人,面临肠癌高风险的人群更是在1亿人以上,是全球肠癌负担较重的国家之一。
![]()
近30年全球重点国家结直肠癌患病人数增长变化 来源:IHME-GBD等
而结直肠癌的发展期其实是很缓慢的,从出现增生等异常到确认早起肠癌往往需要经过5-10年的漫长时光。在这个癌前病变的时间内,如果能提前做一些处理的话可以较好地阻止癌变进展,所以这又是少数可以预防的癌种之一。而且从治疗费用来看,癌前病变阶段就处理的话费用能控制在1万元以下,而如果已经远端转移的话平均费用就会达到20万元以上了。
所以结直肠癌早筛的公共卫生价值与商业化前景都是很突出的,堪称黄金赛道。而这一块目前咱们做的还远远不足,即使是在整体医疗水平较高的香港地区,结直肠癌筛查率也只有10%左右,导致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在三期以上。
所以政策层面的确一直在推动肠癌的早筛。比如在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首先把结直肠癌列为了重点癌症,然后提到要完善筛查和早诊早治,扩大覆盖范围,构建筛查体系。总之,要把防癌的关口尽量前移。
各地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像四川已经连续14年组织实施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完成免费结直肠镜筛查2.64万例;而广州市则在今年在黄埔等3个区启动了肠癌基因筛查民生项目试点。
二、它山之石难攻玉?
这自然指向了一个具备增长潜力的市场,根据QYResearch的调研,2031年全球结肠癌分子诊断试剂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近150亿元的水平,期间CAGR为14.2%(2025-2031)。在欧美成熟市场,已经孕育了几家颇有看点的诊断公司。
成立于1995年的美国Exact Sciences(NASDAQ:EXAS)是结直肠癌早筛赛道的先驱,其第一代甲基化检测试剂盒Cologuard于2014年获批上市,并被纳入了美国相关筛查指南和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2024年取得了近20亿美元的销售额。2024年底,Exact Sciences又推出了第二代产品Cologuard Plus,成为肠癌早筛新标杆。
![]()
Cologuard预期 来源:EXAS
北美另一家涉及肠癌早筛业务的公司Guardant Health(NASDAQ:GH)则在10月底发布今年三季报,其中结直肠癌早筛产品Shield实现2.4万次测试量,助推筛查业务暴增24倍至0.24亿美元。公司股价闻讯大涨28.17%,总市值创下近三年新高,美国市场对肠癌早筛的热情可见一斑。
虽然国际同行红红火火,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成功恐怕短期很难复制到国内市场。
首先是这些早筛产品毕竟有局限性,还是不能替代结肠镜检查这个“金标准”。在美,做肠镜是一个费用高昂且需要等待的事情,对替代品有现实需求。而在国内医疗体系下,大家约个肠镜其实也不难,所以这天然造成对肠癌早筛产品并非那么刚需。
此外就是支付端,Guardant Health的Shield报销价格为920美元,而国内肠癌早筛产品定价也在几百甚至上千元,这可不是个小数,在没有非常明确的临床真实价值且有肠镜等手段的医院端或者说医保端,目前肠癌早筛产品确实落地不容易;较明确的场景可能是民营体检机构,诺辉健康曾多次表示这是其业务增长的最主要动能。不过随着诺辉健康的暴雷,这个渠道到底含金量几何恐怕要打个问号。
即使经过认知教育,如支付端的支撑,笔者仍然怀疑这个市场能否成长到供得起几家规模厂商的程度。况且本次退市事件又给行业蒙上了阴影,加深了一层关于肿瘤早筛是“科学算命”的刻板印象。
三、商业化不易,费用居高不下
聚焦国内企业,当然先要说到诺辉健康。
公司成立于2015年,2022年在香港地区正式推出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诺辉健康长期声称在医院、体检机构等渠道渗透迅速,2022年录得营收7.65亿元。但2023年CapitalWatch发布了关于诺辉健康财务造假的报告,称其通过走访渠道、采访员工和客商等方式,发现销售额注水严重。例如诺辉健康宣称在某医院实现常卫清月销1000份,但实际走访得知只有10份左右。在笔者看来,常卫清的推广不利和高昂售价有直接关系,3000港币的定价即使在收入水平较高的香港地区都是常规体检人群难以承受的夸张价格了。在商保更加隐形的内地,推广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相关热文已然不少,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其实除了这个已经打入尘埃的“龙头”之外,布局这个赛道的公司还真是不少。一级市场热度也居高不下,仅仅2021-2023年间,就有超过50家肿瘤早筛领域公司获得融资。
#华大基因(300676)10月份披露,今年三季度已经启动了哈尔滨等多地的肠癌筛查项目,加上此前已经在持续落地的鄂尔多斯等项目,肠癌项目的检测量已经突破40万例,带来收入近1亿元,已成长为26.74亿元营收中的重要增长点。
同样聚焦肿瘤早筛,拥有艾长康、艾长健两款结直肠癌产品的武汉艾米森则在筹备登陆港股。从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艾米森实现营收723.8万元(同比+16.1%),经营亏损则为2,378.8万元。分产品来看,2023年贡献450.5万元收入占营收大头的艾长康在2025年仅录得142.3万元销售额。而销售费用虽然从2023年的超过2,500万元降到2024年的1509.9万元,但这仍然相当于约两倍营收,凸显出肿瘤早筛产品国内商业化的不易。
当然,除了Pre-IPO和已上市的公司之外,这条赛道上同样有不少初创期企业的身影。康立明生物的肠癌粪便基因筛查产品长安心于2018年获批上市,截至今年1月总检测量已突破百万。北京博尔诚的肠癌早诊产品思博定是国内首款获批的肠癌早筛甲基化检测产品,近几年被陆续纳入了京沪闽等多地医保目录。而鹍远生物的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常艾克®(ColonAiQ)也应用到了扬州肠癌筛查项目中,并获得了过万名居民的真实世界数据。今年6月公司进一步公告称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展研究,为实现肠癌早期筛查提供了更多手段。
从各家经营表现来看,除了华大基因这样的真一线公司可以凭借品牌积累和深厚的渠道资源拿一些G端项目来滋养产品线之外,很多公司都过得相当不易。
当然,参考其他诊断赛道的成功经验,出海或许是一条路。康立明生物的长安心已经获得了欧盟CE和巴西等40多个国家地区的注册许可,其他企业的拳头产品也大多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证,不过目前还没有披露确切的出海战果。
![]()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市场预测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毫无疑问,本次退市事件堪称结直肠癌早筛行业乃至整个肿瘤早筛领域的黑天鹅。现阶段而言,这个赛道的产品还是处于一个价格高昂但收益相对不确定的尴尬区间里,商业化落地困难。当临床价值又遭到广泛质疑,这阴霾在短期内是难散的。当然,坐拥巨大的公共卫生价值和商业潜力,这还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赛道。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