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围棋的星空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光芒与烙印。当我们回望21世纪初的中国棋坛,一个名字无法绕开——常昊。他所领衔的时期,被棋界誉为“常昊时代”,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的辉煌成就,更在于这一时期中国围棋整体战术风格的深刻演变。这是一个从追赶、抗衡到最终超越的转型期,而常昊的棋路,正是这场变革最生动的缩影。
![]()
“厚味”的坚守与困境
在常昊崭露头角的年代,世界棋坛正笼罩在“韩国流”的强大压力之下。以李昌镐为代表的韩国棋手,其棋风精准、冷静,对实地的掌控力达到了极致。与之相对,以常昊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棋手,继承了前辈重视大局观和棋形厚实的传统。常昊早期的棋风,尤其以“厚味”著称,他擅长构筑宏大的模样,通过稳健的行棋积累优势,相信后半盘的力量能摧毁任何对手。这种风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中国棋手对抗韩国“铁流”的希望。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在多次世界大赛的决赛中,常昊的“厚势”屡屡被李昌镐精准的实地蚕食战术所克制。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阵地,总在不知不觉中被对手渗透、掏空。连续的失利,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苦涩,更引发了整个中国棋界的深刻反思:仅仅依靠传统的厚势与均衡,是否足以撼动韩国围棋的霸权?
![]()
破茧成蝶:向“胜负师”的蜕变
真正的强者,总能在逆境中完成自我进化。常昊的战术演变,正是在一次次与顶尖高手的淬炼中完成的。他开始意识到,围棋的胜负不仅在于宏观的构架,更在于中盘的激烈碰撞和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厚”,而是开始追求厚势与实地的动态平衡。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战役,无疑是2005年的第五届应氏杯决赛。面对以力战著称的韩国新锐崔哲瀚,常昊在1:2落后的绝境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意志。在决胜局中,他不再拘泥于平稳的格局,而是主动挑起复杂战斗,在激烈的攻防中展现出精准的计算和强大的韧性。那场胜利,与其说是技术的胜利,不如说是一种全新战术理念的胜利。常昊证明了自己不仅能下“厚棋”,更能下“狠棋”,他完成了从一位“厚味”棋手到一位全能“胜负师”的蜕变。
时代烙印:承前启后的桥梁
“常昊时代”的真正意义,或许并不仅仅在于他最终捧起了那座迟来的世界冠军奖杯。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国围棋的后续发展开辟了道路。常昊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向后来的棋手们展示了:中国围棋的大局观传统,必须与更强大的中盘战斗力、更灵活的实地转换能力相结合,才能在世界之巅立于不败之地。https://www.zhihu.com/pin/1973072029658932235
https://www.zhihu.com/pin/1973071669745689549
https://www.zhihu.com/pin/1973072798063818230
https://www.zhihu.com/pin/1973073080680219167
https://www.zhihu.com/pin/1973073482179965957
https://www.zhihu.com/pin/1973077774248985167
![]()
他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同代及年轻一代棋手的信心。紧随其后,古力、孔杰等一批更具冲击力的棋手迅速崛起,他们将常昊的均衡大局观与自身天生的攻击性完美融合,开创了中国围棋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可以说,常昊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梁,一端连接着中国围棋注重根基与厚度的传统,另一端则通向了技术全面、风格多元、敢于争胜的新时代。他的战术风格演变,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围棋集体觉醒、奋力前行的最佳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