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13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为中俄关系划下“三不”红线,强调双方不是盟友。
除此之外,拉夫罗夫称俄罗斯只有3个盟友,可朝鲜没上榜,伊朗也没提。
那么,俄罗斯的三大盟友究竟都是谁?中俄之间又为何不结盟?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中国为何拒绝与俄罗斯“结婚”?
拉夫罗夫的“三不”原则,说白了就是给全世界吃一颗定心丸,尤其是给西方国家。
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没有谁领导谁,这三句话像三道明确的防线,守住了中俄关系的边界。
这并非是中国外交的突然转向,而是几十年来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坚持,只不过这次被俄罗斯官方重申而已。
![]()
![]()
中国为什么坚持不结盟?说到底,这是基于最现实、最冷静的国家利益算计,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考量,就是避免被拖入冲突的泥潭,俄乌战争至今未休,局势依旧波谲云诡,一旦中俄结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国必须在军事上承担无法预测的责任,这完全不符合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
![]()
第二个考量,是为了保持外交的自主与灵活,看看我们的贸易伙伴,欧盟每年8000亿美元,美国将近7000亿美元。
倘若因为与俄罗斯结盟,就被贴上“阵营”的标签,那与美欧的经贸合作大门岂不就要关上大半?
第三个考量,则是中俄的战略重心本就不同,俄罗斯的目光聚焦在东欧,那里的地缘政治是它的核心关切。
而中国的战略重心则广布在亚太地区,双方的战略版图并不完全重合,强行深度绑定只会互相掣肘。
![]()
更何况,历史的教训太过惨痛,从清末的《中俄密约》,到民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再到建国初期的“156项工程”。
三次正式结盟,结果都一言难尽,历史的阴影,让任何决策者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所以,拉夫罗夫特别强调中俄之间不存在“彼此领导”的关系,这既是说给西方听,也是说给自己人听。
这番话的背后是中俄双方都明白,伙伴关系可以非常亲密,但“盟友”这顶帽子,谁也别戴,对谁都好。
![]()
俄罗斯只信自己的三个“兄弟”
再来看俄罗斯这边,拉夫罗夫在宣布中俄“三不”原则后,紧接着抛出了那句更震撼的宣言。
他说俄罗斯现在只有三个真正的盟友,那就是陆军、海军和空天军,这话不是调侃,而是现实主义的写照。
这句话源自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言,“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如今,拉夫罗夫只是加上了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空天军。
这番话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清醒,甚至带着几分被逼到墙角后的决绝,但绝不是悲情。
![]()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几乎彻底翻车,外交断交、金融制裁、科技封锁,能用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
在这种被全面“围猎”的局面下,俄罗斯发现自己曾经的一些“传统伙伴”变得沉默,甚至躲得远远的。
比如集安组织的一些成员国,到了真正需要出力的时候,却选择了观望,这让俄罗斯心里凉了半截。
所以,俄罗斯干脆不指望别人了,转而向内求索,把自己的军队和国防工业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和唯一的依靠。
![]()
拉夫罗夫特别提到,武器出口也是俄罗斯维系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这透露出一个关键点。
俄罗斯不是不想合作,而是只能靠卖武器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和大国地位,这是一种务实的生存之道。
有意思的是,拉夫罗夫并没有把朝鲜列入那个“盟友”名单,尽管双方近来互动频繁,朝鲜还派出了数千名士兵协助俄罗斯。
这说明在俄罗斯看来朝鲜这个牌可以打,但只能作为战术伙伴,绝不能成为战略同盟。
![]()
把朝鲜绑得太紧,很容易引火烧身,同时激怒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后果,俄罗斯也承受不起。
所以,拉夫罗夫这番话,其实是一次“战略收缩”的清晰信号,不是俄罗斯不想联合,而是必须先稳住自己再说。
不结盟才是大国关系的“最高境界”
中国不结盟的清醒,与俄罗斯只信自己的清醒,看似不同,实则是一体两面,共同指向一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的真相。
那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的军事同盟关系可能正在成为一种过时的、高风险的“旧模式”。
![]()
中国通过“不结盟”,成功地实现了“两头吃”,既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能源、科技合作,又没有中断与美欧的经贸往来。
这种模糊的立场,反而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最大的战略主动权,可以在各方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如果中俄是军事同盟,那美国还有意愿与我们缓和关系、降低关税吗?恐怕早就把对话的大门彻底关死了。
同样,俄罗斯虽然被西方孤立,但它通过与中国等国的合作依然能维持经济运转,并获得必要的支持。
![]()
这种合作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捆绑,既有效,又安全。
这种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在眼里,甚至模仿,比如土耳其、沙特、巴西等地区大国。
它们都在努力地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避免选边站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或许就是未来国际关系的新常态。
历史上,法国的戴高乐时期也曾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但依然与西方保持合作,最终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
这些案例都说明,不结盟,或者保持战略自主,并非孤立,而是一种更高级、更智慧的生存方式。
它要求国家有强大的内在实力和清晰的战略头脑,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去寻找“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捷径。
中俄的这次“非盟友”声明,不是关系的退场,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深化合作,是给全世界所有追求独立自主的国家上了一课。
![]()
中国的“清醒智慧”正被模仿
这场关于“盟友”的讨论,最终落到了一个根本问题上: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是来自一纸盟约,还是来自自身的实力与清醒的头脑?中俄的选择,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真正的智慧,是拥有“叙事主权”,能清晰地定义自己与别国的关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标签和定义。
拉夫罗夫的“三不”原则,中国的“结伴不结盟”,都是在主动地、清晰地设置议程,掌握自己故事的解释权。
![]()
这背后,是源于强大内心自信的一种“战略定力”,不被外界的噪音和压力所干扰,始终坚持自己的道路和节奏。
当然,这种“不结盟”的策略并非万能灵药,它对国家的综合国力要求极高,小国可能没有资本去玩这种“平衡术”。
“两头吃”的背后,也可能面临“两头不讨好”的风险,在关键时刻被两边同时施压。
但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体量而言,这种策略无疑是当下最优解,它为在动荡的世界中航行提供了最大的韧性。
![]()
未来,随着全球性议题的增多,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这种灵活的、基于议题的合作模式可能会越来越普遍。
传统的、基于共同意识形态的军事同盟,可能会逐渐被基于共同利益的“动态联盟”所取代。
这或许就是中俄这次看似寻常的外交表态,背后所蕴含的最深刻的时代变革信号。
真正的强大,不是看你的盟友有多少,而是看你在失去所有盟友时,还能依靠谁?中俄的答案是:自己。
![]()
结语
真正的智慧,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在风暴中保持独立的身姿和清醒的头脑。
未来世界,看清自己、守住底线,远比找到盟友更重要,这或许是中俄给世界最深刻的启示。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是否也该学会这种“不结盟”的清醒与智慧呢?
#2025百度军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