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科普中国
太空登陆舱造型的飞行器悬停半空,全电驱动的桨叶静谧转动,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能源补给的快速换电技术——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低空经济正在发生的现实。在这一浪潮中,一批深耕新能源航空器的企业正加速技术落地,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重力飞机工业”)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力量。这家扎根合肥的企业,通过多元技术布局构建的产品矩阵,折射出中国电动航空器产业的发展脉络。
在先进空中交通(Advanced Air Mobility,AAM)体系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CTOL(电动常规起降航空器)与eSTOL(电动短距起降航空器)共同构成核心载具。当前全球电动航空器赛道竞争加剧,单一构型因场景适配性有限,已难以满足通用航空、文旅、交通等多元需求,“多技术路径并行”成为行业探索方向,而零重力飞机工业覆盖eCTOL与eVTOL的双技术路径布局,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实践回应。
RX1E-A和RX1E-S,是eCTOL领域中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成熟机型。这类电动固定翼航空器搭载高效电推进系统,在飞行稳定性和续航能力上表现亮眼。该系列机型不仅适用于初级飞行员培训、体验带飞等场景,更以出色的经济性、安全性与环保性,成为航空领域绿色转型的示范样本。
值得关注的是,RX1E-A不仅是中国唯一一款取得适航认证、可开展商业化运营,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轻型运动类飞机,它实现了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其姊妹机型RX1E-S,则通过改进电动力系统功率和换装双浮筒式水上起落装置,成为全球首款获得适航认证的浮筒式双座水上电动飞机,填补了水上电动飞机商业化应用的空白。
![]()
RX1E-A。受访方供图
![]()
RX1E-S。受访方供图
在eVTOL领域,不同构型的探索呈现出差异化的技术侧重。多旋翼构型的ZG-ONE鹊飞精准抓住了“低空+文旅”的市场需求。垂直起降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摆脱了对专用跑道的依赖,使其能在狭小场地灵活起降,这为文旅场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搭载的分布式电力推进系统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设计,即便单套动力单元发生故障,剩余单元仍能支撑飞行器平稳降落,大幅降低了飞行风险。此外,270度观景舷窗、整机弹射式降落伞、5分钟快速换电技术等优势,也让该机型率先成为文旅观光、短途接驳、特种应用等多元场景中的新秀产品。据了解,当前ZG-ONE鹊飞机型型号合格证(TC)申请已获中国民航局受理,审定基础和符合性验证计划与局方初步达成一致,适航进程稳步推进中。
![]()
ZG-ONE鹊飞。受访方供图
倾转旋翼构型的eVTOL ZG-T6,则代表了电动航空器对“效率突破”的技术探索。倾转旋翼技术的核心在于融合了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能力与直升机的垂直起降优势,这一技术一直被视为突破低空交通效率瓶颈的关键方向。作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核心航空器产品,ZG-T6通过自主研发的倾转系统与飞控系统,成功突破了动力切换平顺性、高空气动稳定性等核心技术瓶颈,其最大载重与续航里程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城市内、城际间中长途交通提供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
ZG-T6。受访方供图
从eCTOL的成熟应用到eVTOL的多构型突破,零重力飞机工业的技术布局揭示出中国电动航空器产业的发展逻辑:以场景需求驱动技术迭代,通过多路径探索降低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以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自主知识产权构建技术壁垒。在全球电动航空器技术竞争与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这类技术实践不仅为中国电动航空器产业积累了经验,更推动行业从“技术跟随”向“技术领跑”迈进,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落地奠定技术基础。
审核:陈炎 零重力飞机工业首席战略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