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自律为基石,以协同发展为路径
筑牢二手车出口健康生态
商务部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逻辑:直面行业痛点,锚定自律与健康发展核心
我国二手车出口自2019年试点启动以来,凭借3.59亿辆汽车保有量、成熟供应链及高性价比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0年二手车出口仅4300辆,2024年突破43.6万辆,覆盖16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并非单纯的“约束性监管”,而是以“引导”推动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方案:既通过明确规则划定行业底线,促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更通过配套支持措施,推动全行业“合规提质”,为二手车出口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扫清障碍。
![]()
二、政策对行业自律的推动:从“被动合规”到“主动约束”,构建自律长效机制
行业自律是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政策通过“明确红线、强化信用、绑定责任”三大维度,将自律要求转化为企业可落地、可执行的行为准则,推动自律从“道德倡导”变为“生存必需”。
(一)以“负面清单”明确自律红线,消除“模糊地带”
政策附件《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精准列出七大违规行为,涵盖“出口禁止类车辆”“伪造机动车登记证书/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不履行质量保证与售后责任”“许可证多次填报不规范”“出口产品引发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等关键领域,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自律对照表”。
(二)以“动态信用管理”强化自律约束,提高违规成本
政策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核心逻辑是“信用与资格挂钩”:对存在不诚信行为的企业,先约谈并要求制定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或多次违规的,在出口许可证审批中从严把控;若企业法人及关联人通过“另设新企业”规避监管,同样纳入信用约束范围。
一方面,企业若不自律,不仅自身出口资格受影响,还会牵连关联主体,促使企业建立全流程合规审查体系——如专门核验许可证填报信息(确保与《机动车登记证书》一致)、跟踪售后责任履行情况;另一方面,信用评价结果将成为行业合作的“重要参考”,合规自律的企业更易获得汽车生产企业、海外经销商、金融机构的信任,推动“自律”从“合规要求”升级为“竞争优势”。
(三)以“售后责任绑定”压实自律底线,回归产业初心
政策明确政策实施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注册登记不满180天的出口车辆,需提交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含出口国别、车辆信息、售后网点等),未提供者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这期间的时间为政策过渡期,在政策正式执行之前完成二手车转移待出口登记手续注册的,可不受政策限制,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影响。
需特别说明的是,“确认书”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上对产品进行申报的企业来出具,不可以由集团旗下其他品牌公司、销售公司、其他相关联企业、改装企业出具。
这一要求将“售后责任”与“出口资格”直接绑定,推动企业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长期思维:企业若想出口短期注册车辆,必须获得汽车生产企业确认书,获得生产企业的维修支持;同时,企业需在出口前就规划好售后网点布局、备件供应流程,避免因售后缺位引发投诉——这种“责任前置”的约束,本质是引导企业回归二手车出口“服务全球用户、维护中国制造声誉”的产业初心,让自律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政策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护航
行业健康发展需解决“短期痛点”与“长期规划”双重问题,政策通过“源头管控、流程规范、生态赋能”三维发力,推动行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协同”的转变。
(一)源头管控:遏制“零公里二手车”,回归政策初衷
政策以“180天注册期+售后确认书”为核心抓手,规范以二手车名义出口新车的模式。看见这一管控将引导行业聚焦“真实二手车”的价值挖掘:企业需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转向“提升二手车品质与信息透明度”——例如建立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向海外消费者如实披露车况(如行驶里程、维修记录);针对不同出口国标准,优化车辆配置(如调整排放标准、适配当地路况),让中国二手车以“优质、透明”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
(二)流程规范:降低行业整体风险
政策提出两项关键要求:一是“出口许可证申报信息(品牌、型号、注册日期等)需与《机动车登记证书》一致,关键日期填写至附表,不规范者不予发证”;二是“改装车出口需提交改装真实性证明(含改装内容、前后对比照片、底盘采购协议等),未列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无强制认证的,不予发证”。
流程规范的核心价值是“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对企业而言,可避免因填报失误、材料不全导致出口受阻,减少时间与经济损失;对行业而言,可避免因质量问题引发海外市场对中国二手车的质疑。
(三)生态赋能:推动协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政策并非“只堵不疏”,而是通过多项支持措施构建“二手车出口健康生态”:一是支持企业利用贸易促进平台开拓多元化市场,鼓励在重点市场建立“展示交易+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网点;二是推动出口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质保机构合作,完善供应链配套;三是探索“一站式”二手车出口交易市场,整合整备、检测、报关、物流等服务。
这些措施直击行业“碎片化发展”的痛点:此前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物流网络、金融支持、售后能力;如今通过生态协同,企业可依托公共服务网点降低海外运营成本,借助金融工具缓解资金压力,通过第三方质保提升消费者信任。同时,出口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可获得更精准的车型适配建议、更稳定的售后支持,推动行业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产品+服务+生态”的综合输出,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四、多方协同: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共担责任,为行业安全健康发展发力
行业安全健康发展不是“政府单方面监管”,也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形成“监管引导-组织协调-企业实践”的闭环,共同筑牢发展根基。
(一)行业组织:做好“桥梁纽带”与“自律推动者”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将积极发挥行业组织“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协助政府开展行业调研,及时反馈政策落地中的问题,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推动行业自律常态化——通过不定期解读与分享各国政策法规、当地市场信息反馈,明确企业在不同国家市场的车况披露、售后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方向;组织“合规企业经验交流会”,分享海外售后网点建设、许可证规范填报的实操方法等。同时,对二手车出口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为政府和行业提供高质量服务。通过以上工作,引导行业形成“比合规、比服务、比品牌”的良性氛围。
(二)企业:做好“合规实践者”与“价值创造者”
企业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主体,需将“自律”与“发展”深度融合,从“被动遵守政策”转向“主动创造价值”:
1.筑牢合规底线:建立“出口全流程合规审查机制”,在车辆筛选、证件准备、许可证填报、售后保障等环节确保每一步都符合政策要求。
2.深耕海外市场:结合出口国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行投放;主动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确保维修技术与备件供应及时,通过“优质服务”提升品牌口碑。
3.参与生态建设:积极对接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机构、金融机构,探索“二手车出口+金融保险”“二手车出口+整备”等新模式。通过生态协同,降低自身运营成本,推动行业配套体系完善,为中国二手车出口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五、总结:以自律铸根基,以协同谋长远,开启二手车出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本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二手车出口行业进入“规范提质”的关键转折期。政策的核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引导更好发展”——通过明确自律要求,让企业清楚“边界在哪里”;通过构建健康生态,让行业明白“未来怎么走”;通过多方协同,让各方知道“责任是什么”。
对行业而言,唯有以“自律”为根基,守住合规底线、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扭转“低价劣质”的负面形象,赢得国际市场信任;唯有以“协同”为路径,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破解各种难题,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未来,随着政策落地、自律深化、生态完善,中国二手车出口必将从“数量领先”迈向“质量领先”,真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柱,让“中国制造”在全球二手车市场赢得应有的尊重与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