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15日,欧洲的安全局势迎来一次令人警醒的转折。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用一句十分直接的话把欧洲人心中多年的隐忧彻底捅破:“欧洲与俄罗斯走向直接对抗的风险,已经大到无法再用‘可能性’来轻描淡写。”
![]()
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当天,德国联合部队司令部司令索尔弗兰克中将也站出来证实,德国已准备好“德国行动计划”,最快180天内可以把本国打造成北约对俄投送军力的核心后勤枢纽,预案明确能支持80万北约部队部署至俄罗斯边境。
欧洲的“安全焦虑”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已经开始转化为实际行动。整个欧洲的战略思路,正在从“援助乌克兰”大踏步地迈向“全面备战”。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欧洲各国面对俄乌战争进入僵持期后,开始重新思考自身安全的根本逻辑。
援助减弱,红军城告急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最初的国际关注点一直围绕着乌克兰能否守住阵地,西方能否持续提供支持。
![]()
然而,2025年的夏天,局势突然出现了大幅变化。美国突然宣布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这一决定在美国国内外都引发了极大争议和讨论。
特朗普回归白宫后,强调“美国优先”,对持续援乌的兴趣大幅削减。这一下,乌克兰战场上的天平瞬间倾斜。
乌东前线的红军城成了焦点。俄军持续推进,乌军的防线被逐步蚕食,到11月初,红军城97%的阵地已被俄军掌控,只剩下乌军残部困守在城市边缘的林带和地下室。
更糟糕的是,这些乌军连续数周没有获得补给,补给线被切断,只能靠无人机偶尔空投一些弹药,勉强支撑。大批乌克兰士兵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士气低落。
![]()
欧盟虽然口头上承诺要“加倍支持乌克兰”,但实际援助却远不及预期。今年7、8月的红军城激烈巷战期间,欧洲各国对乌克兰的援助量比上半年还减少了六成。
援助缩水背后,其实是欧洲内部对继续打“消耗战”产生了严重分歧。部分国家担心继续烧钱会拖垮本国经济,部分国家则担忧如果停止援助,俄罗斯步步紧逼会威胁到自身安全。
欧洲的“团结”表面上还在,实际上早已裂痕累累。
过去两年,欧洲一直把“支援乌克兰”当作防守俄罗斯威胁的前线阵地。可美国一撤,欧洲人发现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
德国的反应最为迅速。索尔弗兰克中将的发言,直接把德国“备战”计划摆到台面上——180天内把德国变成北约主力部队的后勤中心,随时准备向俄罗斯边境大规模调兵遣将。
德国政府不再纠结财政赤字,1000亿欧元国防专项基金已经到位,武器采购、兵员补充、基建升级一项不落。
波兰同样不甘落后,军费直接提升到GDP的4.2%。芬兰延长兵役至12个月,把更多年轻人送进军营。
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中小国家也纷纷加码,扩大军队规模或新建防空系统。整个中东欧,仿佛一夜回到1930年代“全民皆兵”的紧张氛围。
![]()
这种“全民武装”的动员,既反映出各国对安全形势的担忧,也暴露出欧洲内部的战略迷茫。各国表面上步调一致,骨子里却是各自打算盘,为自家安全做打算。
北约的“东部哨兵”计划同步推进,波罗的海到黑海的防线被层层加固。德国80万兵力的部署预案,象征着欧洲已经将防线从乌克兰后撤到本土边界,防御和进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欧洲的“防御性威慑”逐渐演变成“主动备战”。本来想着“有限援助”能拖住俄罗斯,现在则变成了“无限消耗俄罗斯”甚至直接对抗的执念。
三大盲点让欧洲陷入困境
如果说欧洲的安全战略陷入僵局,那背后其实是三大误判在作祟。首先,欧洲各国起初普遍低估了俄罗斯的持久作战能力。
制裁、孤立、援助乌克兰,这些招数并没有让俄罗斯崩溃,反倒让俄方在战争和经济承压下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乌克兰战场僵持不下,欧洲投入的资源却越来越多,回报却越来越少。
![]()
第二个误判来自对美国的信心。欧洲一直以为美国会像过去一样兜底,结果特朗普上台后,直接踩了刹车。
美国的“抽身”让欧洲措手不及,乌克兰的败势也变得难以遏制。欧盟口头上说支持,实际行动却越来越谨慎。美欧关系的裂痕,让欧洲安全体系暴露出致命短板。
第三个误判,则是对自身经济承受力的高估。高昂的军费、不断增长的国防支出、民众对通胀和就业的担忧,都让欧洲国家在“安全”和“发展”之间左右为难。
德国、波兰、芬兰、罗马尼亚这些国家通过特别预算、增加征兵、升级装备,把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空间都押在了眼下的安全焦虑上。看似“全民动员”,实则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
![]()
欧洲大国战略调整的同时,中东欧小国的紧张感也与日俱增。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比喻最为形象——夹在“铁锤”和“铁砧”之间。
这些国家既担心俄罗斯的威胁,又害怕被卷入大国对抗的漩涡。塞尔维亚宣布将陆军规模扩大15%,克罗地亚把军费提升到GDP的2.4%,罗马尼亚则启动“龙之盾”防空系统建设。
大家都在拼命扩充军备,希望能在风暴来临时自保。
这种紧张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当年各国纷纷扩军备战,结果反而让整个大陆陷入了“安全困境”的死循环。
![]()
现在的中东欧,经济基础本就薄弱,军费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福利和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民众对政府大规模军备支出的不满情绪正在上升。各国政府表面上高调表态,实际上更多是在被动应对外部压力。
欧洲各国加大军备投入,原本是为了追求安全感,但结果却是“安全焦虑”加剧。国家之间互相观望,担心自己行动慢了会吃亏,结果谁都不敢松懈。
![]()
北约不断强化东线防御,德国的后勤枢纽预案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国政府用“备战”安抚国内情绪,但经济压力、民众不满、政策分歧已经开始显现。
大家都明白,短期内靠扩军备战能保安全,长期来看却是隐患无穷。
参考:武契奇:欧洲正准备与俄罗斯打仗——京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